2018-04-08
據悉,此次香港蘇富比(微博)呈現的領銜拍品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自上世紀30年代始,遞藏記錄清晰有序,預計成交價將突破2億港元。不過,這樣的價格并不會讓藏家望而卻步。在中國嘉德2017北京春季拍賣會上,中國書畫精品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在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上,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現場以4.5億元起拍,最終以9.315億元(加傭金)成交,榮登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寶座。
高端藝術品走俏拍賣市場,并不止于國內市場。2017年11月,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創作的繪畫作品《救世主》在紐約佳士得拍出“天價”,含傭金成交價為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57億元,成為史上最貴的藝術品。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拍賣市場日漸成熟,投資者對拍品的鑒賞力也在提升,此前注入了太多泡沫的、價格遠遠大于價值的拍品逐漸遠離了大家的視線。越來越多的藏家更愿意出高價去購買質量頂級、來源清晰、具有學術價值或是未曾露面的珍品。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表示,近幾年資金和藏家都更加理性,開始更多關注藝術品的來源和藝術價值。但市場對于高價位藝術品的熱度不減,拍賣品向更高端集中,整個市場50%的成交額由大的藝術品貢獻。
“從去年國內拍賣市場來看,越重要的作品,越貴的作品,越好招商。”據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介紹,近兩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兩極分化愈發明顯,不少中檔拍品遭遇價位尷尬甚至是流拍,而一些稀缺的、更具代表性的藝術精品日漸炙手可熱,成交價格在億元級,并被不斷刷新。
現實情況也的確如此。近幾年藝術品市場正在經歷調整期,低價位的普品與高價位的精品成為市場的兩個極端:一方面,行家或者藏家抱著撿漏的心態奔向低價位拍品;另一方面,高端藏家奔向精品和稀缺作品,在拍賣場上拼爭“尖貨”。
此外,越來越多的頂級拍品,或是館藏級藝術精品的流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家,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為其舉牌。有業內人士表示,企業的藝術收藏不僅是企業資產配置的手段,也是對企業品牌、企業文化的戰略性投入。同時,文化藝術可以提升商業的品質和價值。當然,也有一些企業通過建立美術館將多年的收藏對公眾展示,從私人或者企業行為轉換為社會公益行為。(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