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顧平人物山水畫
編者按:顧平創作強調人物精到,山水放浪。人物和山水講和諧、重意趣,“人是山水的主人,山水是人物心靈的寫照,兩者缺一不可。”日前,著名評論家哲輪與顧平在位于北京鳳凰嶺美術館的顧平工作室就此展開交流。
哲輪:看您的畫就像看古人。大處水墨淋漓,小處用筆精到,得到了傅抱石的精神,而且還很厚重。經營位置出奇制勝,尤其兩個人物之間的虛白很有味道。
顧平:我喜歡畫人物山水畫,人和山水兩情相依,山為人世界,人為山中景,我一直在研究人物山水情景交融的表現形式。我自小就喜歡人物故事,后又被六朝文化所吸引,我崇拜六朝士人與天地同樂的散懷胸襟,所以我癡迷于人物山水畫。“水墨淋漓”是直入如來佛地的豁達藝術表現形式,面對大山,開懷大笑,應放筆直取。
傅抱石畫得大氣,我在南京讀書教學,當然會受其影響。我作畫沒有固定形式,信筆行走,俯拾即得,所以畫無雷同。我有時會給自己出出難題,先隨意落筆后精心收拾,所以有些作品有些奇特。
《竹林七賢》是我 1994 年參加八屆全國美展時畫的,十六年前畫的至今看上去依然很棒,但傳統題材在當時入選美展是很難的。當時注重政治題材,但我堅持我的觀點,而且把工筆寫意化。構圖是很奇特的,把古人的飄渺和實際山水相結合,學宋畫,用筆是傳統的。畫面有古意,但形式是現代的,不全是用古人的筆法畫,而是用現代意識畫古人的境界。
哲輪:在您的畫中人物和山水結合得非常完美,情趣很濃。
顧平:我十多年如一日地渲染這個題材,我喜歡的就畫到底,渲染筆墨精神和文人畫精神——山水人物兩情相依。在古代的山水畫里,人物大都是點景,畫得很小,很少有表情在里面,所以看上去點景人物缺少情感。而在人物畫里山水又是襯景,沒有太多的思想性,只是山水而已。我是把山水人性化、擬人化,山水就是人,人就是山水,包括樹木、山石、小草,都賦予一種人情味,這樣,人物山水兩情相依,相看而不厭,這就是我渲染的畫題。我的畫不叫山水人物畫,而是叫人物山水畫,本質上是表現人的精神風貌。同時,如果沒有山水,就不能把人的那種天人合一的瀟灑,放浪形骸,文人那種與天地同樂的感覺畫出來。
哲輪:山水是人物精神風貌,人物是山水欣賞者,兩情相依。這樣很容易把讀者帶入到畫面當中,與里面的人物一起暢游。這就比古人所說的“可看、可臥、可居、可游”更近了一步。
顧平:我喜歡六朝文化,六朝人清談,放浪不羈,文人相會、文人雅集,這樣的人物心態十分豪邁。阮籍醉了在豬圈里就睡著了,像劉伶一樣,走到哪里喝到哪里,死到哪里埋到哪里。地為床天為被。劉伶說,天地是我的床,房子是我的衣裳,這是什么胸懷呀!你再看看嵇康,彈完廣陵散之后,慷慨就刑,把生命置之度外。《蘭亭修禊》、《西園雅集》都是晉人在登山臨水時留下的千古佳話,畫此情此景當然更有文學藝術的高雅之境。
哲輪:六朝士人放浪形骸,要表現人物的放浪,必須表現這個時代的內在精神,恐怕自己也要時常進入這樣一種狀態之中,即便不能像他們那樣放浪,也應把自己置于這樣的場景中去體味。
顧平:這些士人都是貴族,圖畫是一種企盼,修得畫中人也非一般。我畫人物山水畫是把我的六朝情結融入到畫中,是對六朝文化崇敬的圖畫表述。人物山水畫必需有古意,在六朝文化精神的主脈下,我的人物畫必須是放浪的、寫意的。人物浪漫,但山水、樹木不相應也不會融洽,需要情景一致,它闡述的一個命題就是瀟灑、奔放、豪邁、不拘小節,這是人物山水畫的一個主脈。所以說,我的人物山水畫并不注重過多的細節,而是著重筆墨精神和豪放的氣息,用這種氣息來襯托人物,這就是我繪畫的追求。
哲輪:這是多年探索形成的創作方向,還是自我性情的內在需要?人物畫主題創作是當前的主流,這會不會曲高和寡?
顧平:當代需要主題創作,也需要文化的傳承。我個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述每個時代都不同,這個時代所受的文化教育都會在畫中體現。
我畫中人物必須是高士,高士什么?是大儒,是中國文人的典范,所以一定要表現出他們的文化氣息。人物的表情是含蓄的、內斂的,而用筆應是瀟灑的。我把歷代人物畫梳理了一遍,我臨摹過很多人物畫,顧愷之、吳道子、李公麟等等,臨摹是學習,但必須創造自己的符號,人物必須要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夸張,畫人物必須夸張,這是我畫人物的一大特點。任伯年的人物畫就比較夸張,是我比較喜歡的。但如何表現人物面部,我有自己獨到的觀念。我畫里的人物都是天庭飽滿,意向會告訴你他是智慧者,大耳垂肩,耳垂很大,那是福相,這種人是長生不老的,有仙氣,道骨仙風。在具體表現面部表情時,我非常注意疏密關系,鼻子、眼睛、嘴巴,這些局部和臉龐的比例一定要夸張,一夸張就加強了面部的表情和文化人的獨特氣質,絕不能寫實。這既是技術,還是一種審美標準。像人物的手指,我參照過佛教人物,佛教人物的手我研究過,記得在 1980 年左右,有一本雜志叫《美術叢刊》,其中一篇是關于佛教人物手腳的,畫得很好,過去我一直帶在身邊。佛教人物的手腳肉肉的、肥肥的,給人有高貴富態、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我的人物山水畫不應是曲高和寡,有故事情節就有可讀性,有人文情懷就有高雅性,有傳統和現代的交融藝術表現力就一定有這個時代的觀眾。后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
哲輪:所以,你表現的人物有文化品質,人物造型也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但在我看來,在如何保持一種現代性上也有你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表現手法,看上去人物畫結構沒有任何毛病,無論手指、動態、比例關系,都能看出你有很扎實的基本功。
顧平:我大學時的人物畫就非常好,后又一直在教書,教學相長。我有傳統繪畫的底子,也喜歡當代繪畫。用線不完全是按傳統畫,而是按結構行走,在現代意識的基礎上運用傳統的線條理念去畫人物的結構,表現人物的風骨。
畫人物畫要對人物結構有深入的理解,這樣畫起來才知道所以然,才能把千姿萬態的人物畫出來。人物結構需要童子功,需要長期的學習實踐。我畫中的人物都是隨便想的,即興之人,畫多了就這樣了。我看過明代吳彬的五百羅漢圖,令我特別激動,從中取法甚多。
哲輪:人物山水畫,如果人物不到位那么這張畫也站不住了。像齊白石,畫草蟲很精到而其它大寫意,照樣能融合在一起。您的繪畫對人物并不追求精細,而是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樣能表達更多文人的意味,太像就太寫實了,文人的味道也就盡失了。構圖也很特別,幾乎每幅都不一樣,總是給人以出奇制勝的感覺,常畫而常新。
顧平:我對構圖的理解是,構圖一定要奇特,要想畫、敢畫,無所畏懼。“語不驚人誓不休”,如果構圖不臆造,按常規行事,就會格式化。所以要經常進行一些嘗試,要有對自己的進行解剖,要逼自己去應付各種各樣的構圖,當然這需要去整合。而寫意人物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審美造型的,萬不能寫實,離現實越遠想象的空間越大,在度的把握上,因人而異。清代畫家鄒一桂評論西畫寫實性時說“全無品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齊白石提出“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觀點是中國畫的起碼標準。所以我的人物畫只要意到就夠了,不作過細的刻畫。
哲輪:筆墨也很張揚。
顧平:筆墨精神必須張揚!我的繪畫具有書法性。中國畫第一講筆,第二講墨,第三講氣韻與節奏。如果沒有筆墨就沒有中國畫,筆墨精神是中國寫意文人畫的一個典型創舉,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畫的一個最高境界。中國畫筆墨要不失靈動、不失自由,放筆直取。要對書法有深入的理解,尤其是筆與筆之間要有一種藕斷絲連的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氣韻與節奏是畫面的精、氣、神,它是通過筆墨去實現的。
哲輪:所以您的畫面里,每一塊石頭、每一次用筆都連成一氣,筆筆靈動,筆筆相依。
顧平:筆墨精神是魏晉風度的直接體現,具有書寫性才能表現出人物的灑脫風流。石頭如人,萬物一樣。人物必須精到,山水必須放浪。人是山水的主人,山水是人物心靈的寫照,兩者缺一不可。
哲輪:表現自己的審美價值觀,還要完善自己的理論和審美體系,把人物山水兩情相依、相看不厭的命題繼續完善,乃至于形成一種畫派!我們津津樂道于江左風流,為什么今天不可以呢?總要給后人留下無窮的遐想空間,我們不去制造故事,但可以創造美的畫卷。作為研究者,我們會一直關注您的創作,也希望能時常看到您的新作。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