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
與其說《清明上河圖》是一件作品,不如說它是一種繪畫題材或繪畫類別,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明代仇英和清代宮廷畫家陳枚繪制的。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先生就曾做過演講,比較了這三幅較為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的本子簡稱宋本,明末仇英款的蘇州片簡稱明本,清代乾隆年間初期陳枚等五個宮廷畫家合作的本子簡稱清院本,后兩本分別是以明清蘇州的生活為創作素材的。
三幅《清明上河圖》首先從色彩上看,張擇端的設色很少,明清本子則是青綠設色,畫的也比張擇端的本子長,色彩氣氛要熱烈得多。
卷 首 比 較
宋本一開頭就沒有春暖花開的喜悅,出現了一支使人感到荒疏、寒寂的送炭驢隊(圖1),九百年前開封的清明節比現在要冷得多,開封城里還需要取暖的火炭。幾個縮瑟的策蹇老者可能是去掃墓,整個基調是比較灰暗和憂郁(圖2),只有踏青歸來的富家隊伍喜慶一些(圖3)。
比較一下明清的本子,很是熱鬧。明本開卷就是畫結婚娶親時的情景(圖4),清院本結婚的鋪張場面,吹吹打打,更是氣派(圖5)。要知道,在所有的黃歷里,哪朝哪代的清明節都不是結婚的日子。
矛 盾 處 理 比 較
宋本表現的是復雜的社會矛盾乃至社會危機,只是強調一個細節,北宋的開封城市管理處在失控的狀態,所有關口沒有士卒把守,難免會有許多金國的間諜混入人群,弄清城里的街巷和防備措施。后來的金國鐵騎輕而易舉地拿下汴京,長驅直入,必定與宋都平時的城防失控有關。
張擇端畫完這件《清明上河圖》之后呈給了宋徽宗,他看完《清明上河圖》,題上圖名、蓋上雙龍印后送給了他的舅舅向宗回。宋徽宗真的不太喜歡這幅畫,他喜歡欣賞表現吉祥預兆的繪畫。他對畫中揭示出的社會矛盾,真沒當回事兒。
宋本中矛盾的中心矛盾—虹橋
我們看明本,船和橋沒有矛盾,船上的桅桿早早就放下來了,順利通過拱橋,橋上沒有爭斗,雖然人很多,但是各行其道(圖6)。
清院本也是如此,交通秩序很好,車馬各行其道,街頭也沒有販夫占道的現象,只是船夫進行了“技術革新”,纖繩沒有系在桅桿上,而是系在船頭,這樣減去了許多麻煩(圖7)。
明清本子也描寫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表現肢體沖突,如明本中有醉漢打架、為打翻雞蛋而爭吵(圖8)。
清院本還畫有為爭水而大打出手的情景等(圖9),這些矛盾都是比較表面化的,是給欣賞者一點噱頭,夠不上社會矛盾。
城 防 問 題 比 較
張擇端的本子里沒有任何城防,也沒有軍隊習武,畫中進了城的第一家店是一個稅務所,可以看到當時已經不用銅錢結賬了,是用紙幣當時叫交子結賬了(圖10)。
在明本里,進了城門第一家不是商鋪而是城防守備所,左右立著大標語牌:“左進右出”“排查奸細”“固守城池”,軍人在那里站崗,地上還有炮彈,說明城樓上有火炮(圖11)。
靠著墻的這個武器叫“狼筅”,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用竹片做成的竹刀環繞在竹竿上,只要揮舞著這個,倭寇就血肉橫飛。在明代,倭寇有時是駕船沖進蘇州城,因而在水門上裝有一個千斤閘,遇到倭寇,就把閘放下,敵船就被擋在外面,門口還有兩個衛兵把守,城門和水門都守衛得很嚴格(圖12)。
明本里還畫有老百姓組織起來練習騎射(圖13)。
再比較清院本,城門口也是有人看守的,不過畫家已經不畫這個千斤閘了,清代蘇州城已經沒有倭患了(圖14)。
但習武的陣勢大大加強了,場面十分宏大,像是皇家的御林軍在練習騎射(圖15)。
社 會 風 貌 比 較
宋本在描繪社會風貌方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特別是表現下層百姓們各種艱苦的勞動生活,如在河道里搖著大櫓的船工、修車的工匠等等。細看背米工每人手里拿著一根長簽,一個監工在發簽條,香港藝術博物館館長司徒元杰告訴我,他小時候在香港碼頭看到過這種管理模式,背完了之后按竹簽結賬。以我所知,這個習俗也一直保留到解放前的上海碼頭(圖16)。
明本就不一樣了,它繪于明末,明代萬歷皇帝都不理朝政了,忙碌于玩樂之中。明代后期整個社會從上層官僚到富足的百姓,有很多人都沉浸在頹廢的生活中。畫上的老百姓你看不出有多艱辛,老百姓大多過著比較安逸的生活。明清本中均有街頭表演,如明末本中的這個人在表演木偶戲,街頭的商鋪都賣名人字畫、古玩、圖書等,不像張擇端畫的都是賣生活必需品。明本中畫有一些文人在看當時著名的歌舞伎武陵春表演,還畫有一座青樓,就是妓院,對面是一家藥店,實行配套服務(圖17)。
清代特別是乾隆朝是完全禁妓的,管控嚴格,所以清院本里沒有畫什么妓館,這張畫是畫給乾隆皇帝登基后過的第一個年,也就是1736年,不能畫任何不吉祥的事物,整個街上很干凈,做買賣的很多,沒有占道經營的現象,畫家不太描繪老百姓的艱辛的勞作,表現了社會安定富足和健康祥和的社會面貌(圖18)。
當然,從表現客觀社會的深度而言,張擇端本子的思想性是最深刻的,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藝術水平最高的風俗畫。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