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
古人的手跡流傳到今天,包含著無數信息,鑒賞不單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
鄭重:最近,我一直在研究蘇州過云樓家族的收藏史,他們一代人接一代人收藏古書畫,前后延續了六代人,真是文化史的奇跡。顧家對古書畫的興趣,怎么會延續這么久?其他人家,為什么一兩代人之后,就不再感興趣了? 現藏在蘇州博物館顧文彬寫給他的三兒子顧承的一批信札,信中詳細地講述了家藏的書畫,分別應該如何看待,優點是什么,缺點又是什么,談得非常具體。我看到這封信才感到,家庭內部不斷討論書畫,可能是家族收藏延續的秘密。過去我在寫作中,“家庭影響”是一直沒有觸碰的問題,但是如果要文化振興,恐怕要在家庭內部教育上,給予鼓勵,這可能比社會教育更有成效。
劉九洲:從家庭這個角度講收藏,我也是深有體會。我7歲開始寫字,就是在我爺爺的引導下開始的,當時他還帶我去選購硯臺,回家還用墨錠試磨,還說墨錠里有沙子,那個印象非常深刻。要培養書畫的興趣,需要有人在耳邊一直念叨。
鄭重:過去一些書畫名家,他們私下教學生時候,也不是正襟危坐地教,而會說:“平時你來一起玩吧!”一起玩,就是教你了。古人常常強調私淑弟子,是有道理的。古書畫的欣賞,是一個思接千載的過程,有時候不是那么系統地出現知識點,而是遇到一點,交流一點。古人的手跡流傳到今天,包含著無數信息,鑒賞不只是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如果你的知識和體驗,遇到了古人的眼神,那就是讀懂了,就會感覺非常親切。當然,古書畫也不可能為所有人喜歡,最終是一部分人喜歡。但是有一部分人喜歡,就非常了不起了。
只有擁有了足夠多、足夠優秀的收藏家,才可能保護住古書畫的價格;只有保護住了價格,全社會才會重視古書畫
劉九洲:談到古代收藏家,就不能不談到當代的收藏家,您對當代古書畫收藏家這個群體,怎么看?
鄭重:私人收藏家很重要,從近幾十年的情況來看,他們在書畫市場價格不高的時候,參與收藏,隨著經濟的發展,古書畫價格也隨之上升,直到出現目前超越我們想象的價格,書畫價格上升,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國家要注意保護這些收藏家。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只有當擁有足夠多、足夠優秀的收藏家,才可能保護住古書畫的價格;只有當保護住了價格,全社會才會重視古書畫。因此,如果需要關心古書畫,就要關心古書畫收藏家。
我最近時常在想,如果這些收藏家因為經濟條件,出現波折,他們費盡心血收藏的古書畫,就有可能會重新被市場洗牌。這種情況如果多了,古書畫就有可能被重新扔向深淵,價錢也會滑坡,就影響長期的保護與傳承。當然,從長期來看,這也沒有關系,只要我們創造條件,這批收藏家消沉了,又會有一批新的收藏家出現。書畫作為文化,是千秋萬代的事,而收藏則可能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事。目前,對股票市場有這么多監管、保護措施,為什么對古書畫市場及收藏家,不能有保護措施呢?
劉九洲:收藏家們的社會作用確實很大,他們不僅給收藏的古書畫標上了價格,也為存世的其他古書畫標上了價格。
鄭重:聽說,你最近很多次談到了文物價格的社會影響問題? 我是經歷過古代書畫不值錢的時代,如果人們都把古代書畫看得很神圣、很珍貴,懷有一種敬畏精神,還會去糟蹋它嗎?
劉九洲:7月底我參加了有關文化部門的座談會,會上有人提出,目前中國文物的前景,似乎有兩條道路可以走,一個是日本模式,一個是歐美模式。日本模式是什么呢? 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在文化欣賞方面已經明顯西化,不重視欣賞傳統的藝術品,很多家族藏品隨意拋售。歐美模式不一樣,他們不斷通過博物館系統,強調他們的藝術品的來源、流向、變化軌跡,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對藝術品體系非常熟悉,再加上政府稅收上的導向,逐步成為世界性資產項目,從而使得全世界都會重視你的文化遺產。我個人認為,可以學習借鑒歐美模式。
古書畫與今天的大眾之間,需要架設文化的橋梁。其中,新時期博物館的社會功能究竟何在,值得深思鄭重:說到博物館的社會影響,最近,我倒是有一次切身體會。今年夏天,我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了一些中國古代書畫,想查閱葉恭綽曾經收藏過的東西,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的研究人員,馬上打開電腦,調閱了葉恭綽的藏品,有些是他人的藏品,葉恭綽作了題跋。人家資料做得非常好,檢索方便。我問,能否給清晰圖片? 對方馬上拷貝了一份給我,圖像版權已經完全放開,關鍵是圖片清晰度足夠直接印刷。
劉九洲:國內博物館能夠做到嗎?毋庸諱言,我們的博物館,尤其是一些主要博物館,與社會溝通等方面,距離民眾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公開信息、引導社會方面,還不夠細致深入。博物館在新時代的社會功能,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
一個人一生中,有機會接觸博物館藏品,開啟其心靈旅程的機會并不多,老一代博物館專家,都非常重視聯系社會、發掘新人,現在各個崗位上的重要學者,無不經過當年大名家的親自栽培。而當今博物館還是有“高墻”意識的,有些資料進了博物館,大眾反而看不到了,信息被“封存”了。博物館到底有多少力量應該用在對社會推廣方面,值得深思。服務社會首先還得與社會充分溝通,信息、人員互通有無,大家才會一起進步。
鄭重:國內有些博物館還是不夠重視社會功能,對文物只是保管,但又不是帶著敬畏精神的保護。有的保管人員怕麻煩,怕出事;而有的研究人員對資料壟斷,可以就一些稀有資料寫幾篇論文,也不愿與別人分享。
劉九洲:說到寫論文,倒是可以多聊兩句。海內外各個高校都在感慨,古書畫的人才是最難培養的。海外高校的博士學位,一般需要花費7年以上才能夠獲得,這個時間遠遠長于國內,即便如此,獲得博士的專業人才,依然不足以應付古書畫遇到的日常實際問題。大家都在問:這是怎么回事?
以我個人的感受,古書畫在客觀上要求的專業信息比較多,隨著信息的開放,這個要求更加復雜。那種傳統的,看看與代表作是否一致的研究方法,核對一下印章、簽名就下判斷的研究過程,事實上已經完全落伍了。總體來說,古書畫研究中,要求學者越來越具備跨學科綜合能力,這本身就是巨大難題———有這么多本領的人,有幾個在研究古書畫呢?
鄭重:國外博物館對古書畫的收藏、展覽、運作、研究,有什么新動態值得分享?
劉九洲:西方國家在傳統藝術教育方面,投資比較大,且不計回報。我們每一次去博物館,幾乎都會遇上成群的學生,坐在地上對著真跡臨摹。一個學生,畫得好一點差一點,對他未來學業、未來賺錢有影響嗎? 可以說,幾乎沒有。但是西方在藝術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值得深思。
另外,在社會稅收層面,美國目前可以捐贈藝術品,部分抵扣企業、個人稅務。這是犧牲部分財政收入,將這些資金轉投文化、轉投博物館建設,這是一種長期政策,犧牲部分現實利益,換取未來人群普遍審美情趣提高。
鄭重:你參加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這么一個巨大的項目,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值得珍惜。
劉九洲:在古書畫與喜歡書畫的人群之間,一直缺乏橋梁,當代社會也是如此。《宋畫全集》 《元畫全集》這一類書籍,算是重要的橋梁吧? 在這兩部書出現之前,人們要討論這些古書畫,最大的困難就是看不到真跡、看不清楚圖像。現在,這兩部書幾乎搜集了所有博物館的相關藏畫。海外博物館專家也承認,這兩部書,是世界水準的書籍。這種項目,是有影響力的。雖然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會逐漸影響人們的審美情趣、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思考方式,等等。不斷加強這類文化橋梁項目的設計、落實,才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落腳點。不真抓實干,或者找不到要點,就無法落實講話精神。(鄭重 劉九洲)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