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在這位畫家于大都會博物館的回顧展即將開幕之際,霍克尼與電影人菲利普哈斯(Philip Haas)討論了中國卷軸書畫和虛擬現實等話題。
為今年80歲的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舉行的慶典已經持續了一年,而他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將于下周開幕。藝術家在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的一場放映會上發表了講話,會上放映的正是他最近重新灌錄的1998年紀錄片《與中國皇帝在大運河上的一天》(又名《表面是幻象,但深度也是》),由菲利普哈斯執導。
電影放映之后,霍克尼和哈斯討論了透視構圖、科技和英國脫歐(“我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是霍克尼對(英國)是去是留這個問題的回應)。這位藝術家還詳細闡述了他多年來一直以來為之著迷的反向透視法,這是他在拍這部電影前于中國卷軸書畫中首次見到的。在霍克尼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對反向透視法的癡迷。作品中的透視被改變和扭曲,而最近的作品中,一些長方形畫布的邊緣被切掉。“現在我熱愛反向透視,”他說。“我把畫面的角落切掉——我感覺現在做得真的,真的很好。“
在短片中,霍克尼根據自己的“研究“,拙劣地模仿頂尖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帶領觀眾們解析了王翬在十七世紀所作的中國卷軸畫,這早于西方透視法進入亞洲(的時間)。他的確是一個迷人的講述者,指出了他最喜歡的細節:“這里甚至有一個和尚看起來像我的好朋友Henry Geldzahler!”
作為與王翬卷軸畫的對照,霍克尼提到了他所謂的“邪惡的卡納萊托“(the evil Canaletto)——一幅由這位意大利藝術家在十八世紀創作的繪畫作品,展示了單一透視消失點的用法。盡管霍克尼后來澄清說,卡納萊托實際上相當不錯,但這個例子的確說明了他整個藝術生涯中頑強追求的“消失點透視的暴政”議題。2001年,他出版了一本書《秘笈:重新發現古典大師們的失傳技術》。其中他提到,早在發明投影描繪器之前,藝術家就依靠光學設備來畫單個透視消失點了。
霍克尼對任何涉及圖像制作的技術都感興趣:從他自己對iPad的運用到中國博物館對歷史卷軸的動畫化(為了使觀看更有參與感)。對于攝影,“愛德華蒙克說,‘它不能與繪畫競爭,因為它不能搞定天堂或地獄。‘這是相當深刻的,“他告訴觀眾。然而,霍克尼對科技的熱衷在虛擬現實處劃下了界限:“這個沒那么好,”他說。“我覺得可能對色情片來說將是非常好的一種技術,但也就只有色情片了。“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