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大亮先生作品《雁山秋晚》
古人留下的傳統經驗和我們熟悉的生活、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兩大重要源頭。當代“徽派山水”的倡導者、榮寶齋畫院美術館館長洪大亮先生,其繪畫既有賡續歷代名家大師筆墨經驗、畫語精神,而采擷汲取、取舍凝萃的扎實深厚傳承體現;亦有立足當代審美、心照現實社會,尋覓自然趣韻、體驗生活真味的個性新鑄反映。而將這于新安諸家“傳統”和皖山徽水“造化”的源頭活水間,鳩集捃拾的營養獲得、素材積累,裁剪組合、意匠經營而歸于“性情吟詠”、“心源”砥礪的畫藝境界構筑,往往于畫家清新淡雅的筆墨造寫,超逸靈活的章法布置中,使其畫面充滿寧靜和諧之美,處處透露著自然的生機、生活的情志和鄉野的親切,更有一種神遇跡化、與道同機般內蘊著無盡遐想的深徹詩意境界體現。譬如賞讀《西部成功書畫家》近日刊載洪大亮先生的這幅《雁山秋晚》即有如此感受。
初見這幅《雁山秋晚》,仿佛有詩佛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一般深山空曠、萬籟俱靜的靜謐詩境。畫家以看似簡單的黑白單色,實則對比鮮明能蘊化萬千、生生萬象,而最為凈潔純真的畫語媒材,帶來平淡天真、清風朗月而氣定神閑似的畫面感受,及陰陽和合而“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的蓊郁生命節奏。其或點或線、或勾或皴的筆線之寫,濃淡分明、枯潤有致的墨色暈染,于活脫通透、隨宜點染而兼顧主客、熔冶心物的筆筆生發中,構建出挺拔錯落、空靜遠逸的山巒、幽谷遠景,皴寫出或點或夾、茂密蔥蘢的古松、雜木林叢等生動自然景致。又有長短徐疾筆線勾勒的粉墻黛瓦、檐角飛翹的恬然雅居院落,橫架溪澗、巋然橫亙的古雅石橋等詩意人文建筑,掩映于郁郁蒼蒼的草木間,布置于圓轉環抱的峰巒中,交響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天籟之音來。這富于蒼潤華滋、淡逸純凈內美的筆墨之寫,愈增山川草木的清新散逸,更添畫面樸拙虛靜的畫面境界。這縱橫參差、藏露顯隱富于對立統一辯證,充滿節律趣韻的布置,愈增“悠然見南山”一般的回歸自然、寧靜安逸的恬淡情致。
于是仔細品味咂摸之下,不禁讓人聯想起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對國畫筆墨,那富于詩意的描繪來,“中國畫的用筆,從空中直落,墨花飛舞,和畫上虛白,溶成一片……可以生無窮之情,而情了無寄”。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洪大亮,1966年生,安徽歙縣人。字藝韜、原名洪志光,號新安荷道人、茉荷齋主。現為榮寶齋畫院美術館館長、榮寶齋畫院教學部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洪大亮藝術館》終身名譽館長。先后在淄博、寧波、青島、江門、南京、宜興、徐州、蘇州、合肥、泰州、北京等地舉辦洪大亮中國畫作品展。先后出版《洪大亮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洪大亮寫意山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洪大亮山水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洪大亮作品選集》(中國書店)、《洪大亮中國畫集》(文化藝術出版社)、《洪大亮山水畫作品集》(安徽美術出版社)、《水墨清韻——洪大亮寫意荷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