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兆武先生畫作《荷氣滿塘》
王成喜先生畫梅50余年,他的梅畫藝術盛行畫壇、風行民間,可謂獨樹一幟。其鴻篇巨制的樹梅,或尺幅小品的折枝,或春梅,或雪梅,月下之梅,冰崖之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幅《花開春色動》繼承了宋、元以來畫梅大家的技法,又獨辟蹊徑,師法自然,著濃艷于渾厚,涵茂密于清逸。所以,雖然繁花累累,紛披爛漫,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精神,而沒有紅俗黑怪之感,把歷來的文人派畫梅那種蕭瑟清冷的情調一掃而光。他的梅花是入世的,是健康的。應當值得注意的是,王成喜先生之梅沒有古代文人的超凡避世和孤芳自賞。而是花朵豐腴飽滿,明亮奪目,滿樹熾烈如火,通幅激情四射。即使空氣中飄著雪花,也是挺過嚴冬的報春之梅!古來畫梅多圣手,寫此春花有幾人?這報春之梅和迎春之梅,是他筆中開放出的花朵,也是當今山河大地處處可見的時代之花。王成喜先生的梅花圖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畫家打破了世人對梅花的固定思維,梅花不再是以稀、瘦、少為美,不再孤芳自賞,不再以冷美人自居。在他的筆下,梅花屬于新時代,它應當飽滿豐腴,它應當艷麗多姿,它應當繽紛爛漫,它應當傳達一種越挫越勇的奮斗精神,應當激勵世界,激勵中國。正如董壽平先生所言:“成喜的畫,有厚實的書法功底,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努力把西畫的透視、明暗、空間、質感等表現方法融入中國畫的筆墨趣味中,以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他鮮明生動、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別開生面,洋溢著時代氣息,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的享受。”
孫兆武先生畫作《秋賞圖》
孫兆武先生的畫特色有三:一曰簡淡;東坡有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觀其意氣所到耳。” 《賞秋圖》乃其人品格調熔鑄而成。在其畫中,物象的變形筆墨與造型調理,充分表現出了他的審美追求——質樸無華以及由此而生的清雅淡然與雍容大度。二曰清逸;《秋水逸韻》的超逸是畫家能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揮毫潑墨,皆成天趣,此乃天授,非學而成。其作品常于平淡之處現大氣魄,用墨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可謂“密處可以走馬,疏處不使透風。”通透空靈之筆墨與超出畫作之外的思想境界相契合。非憑畫技純熟所能為之,乃其思想、學問、才情及人生閱歷之結合產物。三曰曠達;《荷氣滿堂》的曠達乃是一種從容優雅的人生態度,于畫中得以體現實為不易。孫兆武先生向來崇古尚古,對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畫有著深入的研究。雖崇古但不泥古,而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通過解讀前人畫作,找到與自己氣質稟賦、筆墨才情的同構因素,往往能在創作時做到形異而神合,疏淡處可見通透達觀之思,于濃墨處彰顯其審慎含蓄之態,二者皆為其曠達秉性之流露。“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此句可見王維雍容淡然之態度,此亦孫兆武先生為人、處事、作畫之態度。當今畫壇頹靡浮躁之風可謂盛矣,有此 “三美”可力拒時風,成就繪畫藝術之輝煌。
(文\成功美術館 金石開整理)
孫兆武先生畫作《秋水逸韻》
畫家簡介:王成喜 原名王成林,堂號香雪齋,1940年生于河南洧川縣(今尉氏縣洧川鎮)。自幼酷愛書畫藝術,1966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后師從董壽平、許麟廬等國畫大師。王成喜藝術上刻苦鉆研傳統繪畫技法并努力吸收西畫的一些表現方法,擅長寫意花卉,尤愛畫梅。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美協顧問。
孫兆伍(武)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刻瓷繪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徐悲鴻國畫院花鳥畫創作室主任。入選中國美協主辦“中國當代花鳥畫大展”,中國陶都中國“吳冠中藝術館”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首屆“八大山人”全國花鳥畫展,“高潔品性蘭惠人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王成喜梅花《花開春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