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明清等古代社會,由于印刷技術相對落后,官方和私家為了保護和傳承書法、繪畫、古籍文獻等珍貴的文化遺產,多采用建藏書樓、歷代遞藏等方式。正因如此,5000年的中華文明浩蕩流布,綿延至今,從未中斷,這在世界范圍內堪稱范例。可以說,收藏活動為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民國以來,雖然印刷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但是一些志士先賢依然重視收藏,如“民國四公子”的張伯駒和張學良,慧眼之寶,以己之力購藏了大量的歷代珍貴書畫,為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貢獻了力量。魯迅先生重視發揮收藏的作用,通過收藏歷代古籍和金石拓片等文物,指導自己的書法與文學創作。他還從國外等地四處購藏版畫、插畫,用于藝術創作和編輯出版事業;與鄭振鐸先生從北京琉璃廠等地購藏各式彩箋,編成《北平箋譜》。這些收藏文化活動,為后代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成果與史料。
當代著名收藏家韋力,致力于古籍文獻收藏,在收藏和研究的同時,著書立說,傳播博大精深的古籍文化。他把收藏當作畢生的事業,而不是投資的手段,所藏之書從未售出過一本。可以說,韋力是新時期以古籍收藏進行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典范。
收藏是一種長期的文化活動,需要堅持不懈。筆者以為,如若經濟條件允許,收藏活動應長期堅持,不可松懈;假如經濟條件有限,可以采取以藏養藏的方式,使自己的收藏文化活動得以延續。真正的收藏活動是與文化掛鉤的,投機和投資不是真正的收藏。有的藏家今天買進,明日賣出,這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們只能算作投機家、投資客。
要利用收藏指導自己的文化實踐活動,通過收藏活動的有效開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好地傳承與創新下去。對于收藏者來說,隨著收藏活動的延續,手中積累的藏品不斷增多,在予以良好保護的基礎上,要開展學習研究和展陳交流,使得藏品常“見陽光”、多“露露臉”,而不是長期被置于柜中、鎖于庫房。
總而言之,藏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得以體現,其蘊含的教育、科普、指導作用得以發揮,這樣的收藏活動才變得有意義。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1621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