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2018年博物館壓箱底的文物有哪些

新浪收藏   2019-01-16 15:24:51   瀏覽數:

不同人評選展覽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展覽的“好”,是一種價值評判,這種價值評判可以有無數種標準,從文物多寡到看展體驗,從展板說明到燈光照明,都可以是標準。我的標準很簡單,就是展覽中展示文物原件的水平與規格。

好的展覽,確實應該講好一個故事,給觀眾帶去知識和美好體驗,不過這都是次要的,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舉個例子,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年度大展“京之刀”,展陳設計合理,展板、照明都很好,講故事的能力更是一流,但是人潮洶涌,光排長隊買票、進館、等待,就花掉了半天時間,在這種巨大的人流壓力下,無論博物館怎么做,只怕都很難達到傳遞知識的目的。

實際上,要講一個好故事,或者給大眾帶去知識,辦展覽不如寫書。所以我認為,展覽還是要回歸本位,以文物本身的水平為第一評判要素,讓專業人士看到原始資料,讓大眾得到藝術熏陶,從而提高人民對于文物的接受與喜愛程度。

按照這個原則,我選出了2018年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十個展覽。只能選十個,那就一定有疏漏,因為看的有限,愛好和知識也有限。好比說,我最喜歡看的是古物,尤其是中國古代文物,因此2018年初倫敦泰特摩登美術館舉辦的大展“畢加索在1932”,于某些人眼里或許是一生的朝圣夢想,但在我眼里卻只是一個不錯的展覽而已,重要性遠不如晉唐宋元的書畫名跡。

總而言之,我的評選,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1湖南省博物館開館展覽

湖南省博物館2012年開始閉館維修,直到20171129日才重新對外開放。

戰國青銅錯銀雙翼神獸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2017年1229日,湖南省博物館舉辦了重新開館后的首個特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展期至2018328日),該展匯聚了全國30家文博機構的240/套精品文物,杜虎兵符、鄂君啟節、曾侯乙金盞等著名文物全部出現在展線上,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經濟、藝術品味、技術手段、社會思想等都進行了系統的展示,是一場非常優質的斷代史特展。

與此同時,本館的兩個常設展覽“馬王堆”和“湖南人”都換上了文物原件,20181月,湖南省博物館十一件禁止出境文物的原件匯集一堂,與其他眾多珍寶、外省參展文物一起,奏響了2018年文物展覽的最強音。

T型帛畫

馬王堆是中國迄今為止發掘的最大、最完整的西漢墓葬,隨葬品極為豐富,各種有機質文物琳瑯滿目,文物孤品極多,這主要是因為湖南土質酸性不強,且墓室高度封閉,又沒有被盜。其中最珍貴的文物,是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T型帛畫,這件現存最精美的漢代繪畫,在中國藝術史和考古史上都有極高的地位。上一次展出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次正逢開館大慶,才有緣看到,下次再見不知又是多少年以后了。而出土的兩件素紗襌衣(曲裾素紗襌衣袖長195公分,身長160公分,重48克;直裾素紗襌衣袖長190公分,身長128公分,重49克。),不僅重量極輕,現代工藝始終無法復制,更因為上世紀80年代的盜搶毀壞事件,只殘存一件直裾素紗襌衣向我們講述漢代工藝的成就。

人物龍鳳帛畫

“湖南人”展線上也有很多難得一見的真品文物,諸如中國最古老的兩幅戰國楚畫“人物御龍帛畫”“人物龍鳳帛畫”;曾長期流失海外,高調回國的皿方罍,以及大禾人面鼎等青銅器。

足夠的底蘊加上多年的準備,還有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積極響應與參與,讓湖南省博物館在2018年初成為了中國最不可錯過的博物館。

2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2018.06.08-10.08

浙江省博物館

2018年夏季,中國最重要的考古文物展來自浙江。

此次“越地寶藏”展出了浙江省39家文博單位的100/組展品,共分為六個單元:走出蒙昧、精勤耕戰、陶瓷之路、梵音聲聲、武林舊事、走向自省,講述了從史前到明清的浙江故事。展出的文物,水平高且種類全,浙江文物的極品來了八九成,有些極少展出的重要文物也都露面了。

良渚反山玉琮王

浙江自古就是文化昌盛之地,早在史前時代就有跨湖橋、河姆渡、良渚等重要文明遺址,而且文物大多留在了浙江本地。此次特展的史前文物雖然不多,但全是精品,如良渚反山M12墓出土的玉琮王和玉鉞,上面的神人獸面紋工藝之高令人驚嘆,一毫米六道線不跳,現在的玉工都做不出來。

這次特展中最吸引我的還是一些地方性小博物館乃至文管所的精品文物,因為既少見又精美。

其中最典型的是來自臨安博物館的青瓷褐彩云紋熏爐,這件作品出土于唐天復元年(901年)的水丘氏墓,由爐蓋、爐身、爐座三部分組成,通高達66厘米,遍體青釉褐彩,工藝集鏤空和釉下彩于一體,是晚唐越窯青瓷工藝的巔峰之作,也是禁止出境文物。由于保存上的問題,這件瓷器極少展出,能看到非常不易。

北宋甌窯青瓷褐彩植物紋注子

還有松陽縣博物館收藏的一對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這種鳳耳瓶傳世有不少,多在境外,日本保留的尤其多,不過這樣成對且品相完美的,應該是絕無僅有了。溫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宋甌窯青瓷褐彩植物紋注子”也值得關注,器型和紋飾都頗具南方特點,是甌窯唯一一件國寶級文物。

總之,這次“越地寶藏”展是全浙江省傾力舉辦的曬寶展覽,39家文博單位的100件鎮館之寶,每一件都值得仔細看。

3遼寧省博物館書法、繪畫、緙絲刺繡展

2018.08.17-11.18

遼寧省博物館

2018年中,遼寧省博物館的書法、繪畫、緙絲刺繡三大展廳同時開放,煌煌巨跡匯集一堂,是2018年大陸最重要的書畫展覽。

遼寧省博物館的書畫收藏,大部分是溥儀私帶出宮的清宮散佚書畫,1945年偽滿洲國倒臺,吉林長春偽滿皇宮小白樓書畫遭到哄搶,珍貴文物散落民間,后經楊仁愷先生等人的努力收集,部分入藏遼寧省博物館。這使得遼博成為中國古代書畫收藏水平最高的四家博物館之一(其余三家是兩岸故宮和上海博物館)。

元代趙孟頫《紅衣羅漢圖》

此次遼博新館新展,把壓箱底的珍貴收藏都拿了出來。論繪畫,有宋摹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唐《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瑞鶴圖》、元代趙孟頫《紅衣羅漢圖》等名跡。論書法,有唐代歐陽詢真跡《仲尼夢奠帖》、傳唐代張旭《古詩四帖》、北宋歐陽修《行書自書詩》、北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等名帖。緙絲刺繡也是名品眾多,有北宋超大幅的《紫鸞鵲譜圖軸》,還有南宋緙絲第一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圖》和《山茶蛺蝶圖》。

除此之外,一些并不十分出名的作品,也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諸如1974年出土于遼寧法庫縣葉茂臺七號墓的兩幅遼代繪畫《山弈候約圖》和《竹雀雙兔圖》,都是不晚于十世紀中期的高古作品,而且保留了原始的裱裝,是中國繪畫考古史上的重要作品。

北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局部)

非常難得的是,這次展覽文物水平極高,且場地大,人不多,觀展效果特別好。這主要也得益于展期長達三個月,奇珍異寶在那里一直等著你,讓本地和外地游客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和品味。高古書畫雖然脆弱,卻也未必如傳說的那樣只能展十天八天,到點必須收起來回庫房休養三年,這次遼博書畫展的三個月全程展示,也許將為高古書畫的展示開一個好頭。

4國寶再現——書畫箐華特展

2018.10.04-12.25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國寶再現”,顧名思義,就是一次大規模曬寶活動的下半場。

上半場是2017年10-1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大型展覽“國寶的形成”,展出了眾多國寶級書畫文物。今年同期,臺故又舉辦了一場主題相同的展覽“國寶再現”,請出來二十六件國寶書畫,讓晉唐宋元的赫赫名作濟濟一堂。

宋仁宗皇后像

古代書畫展出一次之后要休養多年,這樣級別的展覽居然能連續舉辦兩年,大概只有兩岸故宮才能做到了。臺北故宮的收藏來自清宮,珍寶眾多,頂級書畫被限制展覽,最長展期是一個半月,這次三個月的特展,分A、B兩期展出了十三件限制展覽的書畫,很多都是教科書級別的作品。

東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

書畫的高古,講的是晉唐宋元,因為再早基本留不下來。甚至傳世頂級的東晉遺物,也基本都是后代的摹本,本次特展的第一件寶物,東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就是唐代初年的摹本,上面除了書圣的書法,還有南朝到隋代的鑒定款識,非常珍貴。

宋人《翠竹翎毛》

此次特展文物不算多,卻全是重頭戲。論書法,有唐玄宗《鹡鸰頌》、唐人《朱巨川告身》、宋高宗《賜岳飛手敕》等;論動物,有北宋易元吉《猴貓圖》、南宋錢選《桃枝松鼠》、宋人《翠竹翎毛》、《富貴花貍》等;論山水,有南宋蕭照《畫山腰樓觀》、夏圭《溪山清遠》、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等;論故事場景,有傳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南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宋人《折檻圖》等;此外還有南熏殿的舊藏皇帝御容像,如《宋太祖像》《宋仁宗皇后像》《宋寧宗皇后像》等,這些作品都是傳世名作。在2018年兩岸三地的書畫展里,展品平均質量最高的,大概就是這個“國寶再現”了。

夏圭《溪山清遠》

臺北故宮的特展非常多,“國寶再現”開幕同期還有“百卉清供”和“筆墨見真章”兩個書畫特展作為陪襯,展出有南宋李迪的花籃,還有李西臺和宋四家的書法,也都是名作。

“國寶再現”是個相當純粹的單一品類曬寶展,從展廳到圖錄都不講故事,只有最簡單的介紹和文字釋讀,基本上就是讓國寶自己說話,讓觀眾和國寶直接交流。這是一種有趣的嘗試,效果也不錯。

5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2018.12.07-2019.03.10

上海博物館

2018年國內最后一場頂級特展,歸屬于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此次展覽是中國大陸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場董其昌專題展覽,展覽內容以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為主,同時向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到許多重量級作品,以饗觀眾。

明曾鯨項圣謨董其昌小像圖頁(局部)

明代晚期的書畫宗師董其昌(1555-1636),上海縣(海閔行區馬橋)人,后徙居華亭(海松江區),卒后謚“文敏”。董其昌和趙孟頫一樣,都是在中國藝術史上統領數百年的人物,也是上海古代最杰出的文化大家,由上海博物館來做董其昌大展,再合適不過。

董其昌創立了南北宗論的畫學理論,并強調以書法入畫,改變了中國藝術史的走向,他的作品自然是此次特展的核心,如上博的《燕吳八景圖》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青卞圖軸》等。

顏真卿《自書告身》(局部)

不過此次特展也展出了許多體現董其昌藝術源流的珍貴高古作品,在第一部分“以古為師”中,上博借來了幾件流傳海外的絕世名寶,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收藏的王羲之《行穰帖》,那是整個西半球最好的中國書法名跡,還有日本收藏的顏真卿《自書告身》,這可能是顏真卿傳世唯一的真跡。繪畫類有美國紐約大都會收藏的宋徽宗《竹禽圖》、郭熙《樹色平遠圖》等,都是非常難得一見的重寶。國內各文博機構也對此次特展全力支持,吉林省博物館拿出了北宋蘇軾的《洞庭春色賦》,浙江省博物館拿出了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讓這個特展成了年末最重要的文物盛會。

董其昌燕吳八景圖冊

不過呢,文物盛會不等于也是觀眾享受的盛會,人一多,人擠人、人趕人、人懟人的事情就多了起來。普羅大眾看不懂,專家學者看不夠。隨著觀展人數的上升,觀展效果如何能提高,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6王羲之與日本書法

2018.02.10-04.08

九州國立博物館,日本福岡

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今年舉辦了一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展示,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展覽現場的眾多精彩作品,讓人深感不虛此行。

唐摹王羲之《喪亂帖》

中國書法,奉王羲之為書圣,所以任何關于書法的收藏,一定首看王羲之。王羲之的年代距今一千七百年,他的真跡早已無存,現在留下的作品中,最好的要數唐代宮廷制作的摹本。

在中國,最重要的王羲之摹本是故宮收藏的神龍本《蘭亭集序》,在日本,最重要的王羲之摹本是天皇家世代珍藏的寶物,宮內廳收藏的《喪亂帖》。

《喪亂帖》的流傳十分有序,日本史書《扶桑略記》中記載,鑒真東渡帶來王羲之真跡一帖,據日本學者考證應該就是《喪亂帖》?!秵蕘y帖》是王羲之公認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學界連《蘭亭集序》都有過爭議,因為其筆法太慢,算計復雜,不像是酒后的作品,但是對《喪亂帖》,那就只有一片叫好之聲,因為無可挑剔。

這篇文字寫于公元357年,那時王家在瑯琊的祖墳遭到兵火破壞,時年五十歲的王羲之書道已然大成,卻無力為祖宗做些什么,心中難過之極,寫出的字全都由心而發,雖然痛徹心扉,寫到筆下卻成了酣暢淋漓。這一整篇文字齊全,能讀懂,情緒、內容、字體三者高度契合,在王羲之作品里是極其罕見的。

唐摹王羲之《大報帖》

在此次特展上,共有四幅唐摹王羲之作品出展,除了著名的《喪亂帖》和《孔侍中帖》之外,還有兩幅小作品《妹至帖》和《大報帖》,它們都是日本世代流傳的唐代精摹,屬于上品,可見日本自古就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

日本的書法,一上來就是跟著唐人學習王羲之,大約到了公元八世紀,日本最高的書法水平已經和唐朝差不多了。

823年嵯峨天皇寫的《光定戒牒》,筆力遒勁瀟灑,真、草、行三種書體變化,完全是唐代書法宗師的風范。皇帝親筆、水平高超,加上唐風的用印,見證了千年前僧家戒牒的形式,合歷史性、藝術性、考古性三種價值于一體,是令人贊嘆的至寶。中國沒有類似的東西流傳下來,我們想要了解唐代戒牒的樣貌,也要參考此物。

元永本古今和歌集

公元894年,由于唐朝內亂,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日本的書法也從此走上一條獨特的道路。平安中后期的小野道風和藤原行成等日本書法家,在借鑒王羲之的基礎上形成了圓潤的“和風”字體,在藝術上頗有獨到之處。

此次特展看點極多,絕不止于書法本身。日本國寶《元永本古今和歌集》,其紙張工藝精美華麗,古今罕見,應該是傳世首屈一指的宋紙。這些文物雖然都身處日本,卻也可以極大的拓展我們對中國藝術史的認知。

7仁和寺與御室派之佛

2018.01.16-03.11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東京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全亞洲水平最高的博物館,所以筆者2018年上半年看到的最好展覽,就是東京國立的年度大展“仁和寺與御室派之佛---天平與真言密教的名寶”。此次特展展示了唐代密宗的華麗風貌及其在日本皇室支持下的千年傳承,為空海大師的文化成就做了絕佳的注解。

空海是2017年中日合拍大片《妖貓傳》里的主角之一,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極為崇高,仿佛孔子之于中國。

空海的生平和唐玄奘頗有類似之處,遠涉重洋求佛法,回國傳教并大獲成功。

寶相華迦陵頻伽蒔繪冊子箱

這次特展上展出了仁和寺的鎮寺之寶,空海親筆書寫的“三十帖冊子”,內容是他在長安青龍寺學習密法的筆記,書體為典型的唐代風貌,內容更是研究密教最難得的一手資料。公元919年,日本醍醐天皇擔心這套筆記會散佚掉,于是賜給仁和寺一個漆器經箱,上面用金銀粉畫出大量迦陵頻伽人頭鳥,華麗之極,是漆器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唐代密宗在空海之后,分為了兩派。一派是鉆研“教相”(密教理論)的小野流,一派是鉆研“事相”(儀軌法事)的廣澤流。仁和寺及其御室派是廣澤流的代表,特別注重儀式、供養、佛像等,加之有皇室加持,文物特別華麗,如北宋《孔雀明王像》,是世界上現存最華麗的北宋佛畫,色澤鮮艷、工筆精湛,大概是為了修持密法而特意從中國請來的。

日本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特別惜物,寺廟一旦遇到戰火災害,僧人們會奮不顧身的沖入火海,把寺中文物搶救出來,所以哪怕寺院被燒成一片平地,最重要的文物往往也能保存下來。

阿彌陀三尊像

仁和寺在1468年的戰亂中被徹底摧毀,直到1641年才重建,但是僧人們拼死將一部分珍貴文物搶救了出來,工藝精美的主佛“阿彌陀三尊像”就是九世紀寺廟初建時的原物。

日本保留的古代佛像極多,特別是木雕和干漆兩種,數量遠勝中國,原因主要是很少人為破壞。這次特展上展出了很多御室派的密宗佛像,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密佛”,有一尊來自福井縣中山寺的馬頭觀音,居然要三十三年才能讓人看一次。最精彩的還是來自于大阪葛井寺的千手觀音像,公元八世紀的作品,工藝之高嘆為觀止,是世界上最好的干漆像。

子島寺金剛界曼陀羅

此次特展的故事陳述和文物水平都無可挑剔,幾乎走幾步就能看到讓人難忘的絕世寶物。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子島寺金剛界曼陀羅》,這是公元999年一條天皇下賜的唐代曼陀羅的復制本,尺寸特別巨大,畫心的長寬都在三米開外,在展廳里整整一面墻頂天立地,氣魄雄偉,震人心魄。

第七十回正倉院展

2018.10.27-11.12

奈良國立博物館,日本奈良

每年秋季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正倉院展,對全世界的文化界人士來說,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人們紛紛來到這里,爭相一睹古物的芳容。

玳瑁螺鈿八角箱

所謂正倉院展,是指展示正倉院里的文物。

正倉院位于日本奈良市東大寺大佛殿西北,是八世紀中葉建造的一所珍藏皇家寶物的倉庫。公元756年,日本圣武天皇駕崩,光明皇后將其遺物分幾批捐獻給了奈良東大寺,是為正倉院北倉文物。此外,東大寺作為奈良時代(710-794)日本皇室供奉的主要寺廟,接受了大量來自豪門貴族及歷代天皇的捐贈。

沉香木畫箱

正倉院總共收藏文物九千余件,其中有數百件盛唐時期從中國漂洋過海到達日本的藝術珍品,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世上僅存的孤品,即便是日本本土文物,也帶有濃郁的盛唐風格,可以說,正倉院是一座盛唐的藝術寶庫。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距今一千兩百年以上的文物基本上來自于地下出土的無機物,如石器、金屬器等。有機物由于材質穩定性差,在地下很難保存,在地面上又會遭到來自人類的擾動和破壞,所以年代越久保存越少。正倉院所藏有機質文物,皆是地面留存,且因極少被擾動,未經兵火,所以就像被封存的時間膠囊一樣,堪稱人類文明的奇跡,現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從1946年開始,正倉院的文物會在每年秋季向世人展出,如今已是第70回了。

犀角如意

本次幾件最頂級的主打作品,包括玳瑁螺鈿八角箱、沉香木畫箱、平螺鈿背八角鏡、犀角如意等,都是來自唐代的文物,華麗耀眼,而且在中國本土是看不到的。尤其是那個犀角如意,是光仁天皇的遺物,使用了犀角、象牙、紫檀、黑檀、水晶等奢華材料,并運用了透雕、木畫、撥鏤等復雜工藝,而且保存極佳,讓我們對唐代的工藝水平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識。

這種傳世宮廷珍寶,和地下出土的高度朽壞的文物相差不可以里道計,能跨越千年來與今人相見,這是何等的緣分。

9大洋洲

2018.09.29-12.10

皇家藝術學院,英國倫敦

庫克船長于1768年8月乘三桅帆船“奮進號”(Endeavour)從英國出發,橫穿大西洋后經南美洲南端進入太平洋,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在探險期間訪問了大洋洲的大量島嶼,繪制了第一批精確的南太平洋航海圖。他出發四個月后,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成立。

夏威夷Ku神

2018年,為紀念庫克船長探險250周年,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了建院250年紀念大展“大洋洲”,用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250件大洋洲民間藝術品及文物,包括陶器、雕塑、紡織物和獨木舟等,向人們系統展示了大洋洲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成就。

大洋洲是人類開發最晚的一個大洲,美洲大陸在一萬多年前就遍布人類了,而大洋洲的很多地方直到公元1000年以后才開始有人居住。年代近,人口少,技術落后,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大洋洲文明程度較低,信息保留難度高。當地工藝品使用易朽壞的有機物,早期文物能到明代就已經很難得了,而且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里,使得展出難度很高。不過,大洋洲的藝術具有極高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如果將諸島文明的精品匯集起來,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享受,是一般的文物展覽無法做到的。

紋身女像

這個花了五年時間籌備的展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大洋洲專題特展,展品水平之高令人振奮。

主打作品是德國慕尼黑民族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紋身女子像”,大英博物館也把長期密不示人的幾件大洋洲至寶拿了出來,包括夏威夷羽毛戰神像等著名作品也在其中。

最令筆者驚喜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天字第一號文物“啊啊”也展出了。這個文物的名字是兩個A,大英博物館文物序列里排第一個,也是整個太平洋文物里最精彩最重要的一件。這件作品工藝復雜,設計獨特,由于是白檀雕成的,不太適合歐洲的濕度,極少展出,筆者去了大英博物館幾十次也沒見過,這次能親見,真是太幸運了。

三頭像Ta Moko

現在歐洲人舉辦的高質量展覽,已經不會再用殖民主義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文明了,而是力求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專業眼光,客觀的陳述文明發展成長的過程,這就讓展覽避免于單純的獵奇,而是讓觀眾得以通過展覽,了解了古代大洋洲的人們在獨特的環境下,所能迸發出的才華以及創造出的成就,從而對其心懷敬意。

10我是亞述巴尼拔,世界之王,亞述之王

2018.11.08-2019.2.24

大英博物館,英國倫敦

我是亞述巴尼拔,世界之王,亞述之王。

這是亞述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約公元前668631在位)的自稱,也是大英博物館年度特展的名字。

國王獵獅浮雕

亞述巴尼拔是當時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中國的霸主齊桓公。他自稱“世界之王”,以尼尼微城(Nineveh,位于如今伊拉克北部)為首都,將亞述帝國帶入了鼎盛時期。帝國疆域從地中海東岸一直延伸至伊朗西部山區,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帝國。

亞述巴尼拔去世不過20年,亞述帝國就徹底崩潰了,尼尼微毀于一旦,然后埋葬在了歷史的深處,只有在《圣經》等少數古書上還會有所提及。一直到19世紀中期,歐洲的考古學興起,各國紛紛涌入中東“淘寶”,英國人捷足先登,挖到了尼尼微和尼姆魯德等亞述古城,然后把皇宮里滿墻的浮雕和圖書館里數之不盡的泥版圖書都運回了倫敦。法國、德國等也不甘落后,紛紛尋找亞述古跡,然后將珍寶運回本國。

國王獵獅浮雕

現在我們很難評判當年發生的事情究竟是對是錯,前幾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興起以后,對古代文明極端仇視,將亞述帝國留在當地的文物全部毀掉,還把視頻散布到網上。如果當年歐洲的考古學家沒有運走那么多好東西,今天還能留下多少,真的就不好說了。

無論如何,此次特展是大英博物館歷史上最好的亞述文明特展,非常值得一看。大英博物館有好幾個大展廳都是關于亞述文明的,浮雕滿壁,特展拿出來的多數都是庫房里的收藏,平時看不到。

大英的展示水平很高,會用復雜的燈光效果,讓觀眾看到古代浮雕還有顏色時的樣子,而且能引導人們看到各種容易忽略的有趣細節,讓人仿佛回到了當年的亞述帝國,看著亞述王征討異邦,狩獵雄獅,驚嘆于尼尼微的榮光。

Tell Halaf出土公主像德國奧本海姆收藏

這次特展由大英博物館牽頭,來自法國、梵蒂岡、德國、塞浦路斯、伊朗等眾多國家的博物館都貢獻了展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國奧本海姆的收藏,那是從敘利亞挖出來的大型亞述雕像,精美古樸,氣韻生動,只可惜在二戰中被炸成碎片,現在是重新拼接粘合起來的,斑駁歷史,令人唏噓。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