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讀《芥子園畫譜》用功程度驚人,將其臨摹數遍,得其要旨,將所學之法與師法自然相結合,超脫古人,自創一格,終成大家。實則一個人的成功蘊含著必然性與偶然性,而《芥子園畫譜》為白石翁邁入繪畫道路的啟蒙良師。
齊白石當時發現《芥子園》,認為此乃可遇不可求,用半年時間描摹一遍。臨摹過《芥子園》的同輩人不計其數,絕大部分僅能依樣畫葫蘆,不像齊白石有思想。加之這時的齊白石已不滿足于做一個雕花匠。于是對自然物象進行研究,對照自然的實物進行觀察與分析,將畫譜上的造型與自然生長的物象比較,從中總結出規律,將自然界的形象變為繪畫的物象,這樣的理解與學習遠勝一般性的描摹。“率由舊章”,齊白石筆下毫無框化模式。
齊白石善于借鑒、思考。《芥子園畫譜》對于他而言是一所無聲的學校,于是反復臨習、研究,說明畫譜很適合他。《芥子園》通俗易懂,不懸乎,具有直觀性、實用性、導向性、示范性。民間雕花中多為實用性圖案。追求對稱性、工整性、故事性、敘事性、圖解性與教化性為主要特征。《芥子園畫譜》則是理論性、系統性、繪畫性、思想性熔于一爐。他將民間技藝與繪畫藝術結合,且溫習捶打,又對自然的認知比一般人來得更深刻,也促其更快捷地走進入文人藝術的大門。
湖湘文化的經世致用在齊白石身上體現得充分。《芥子園畫譜》,使他在木雕藝術上派上了用場,且不斷出新。更可喜的是,由一位雕花木匠轉為畫家,此時其人物畫也有了更好的發展,“齊美人”之稱也由此而得。他的山水畫自20歲始,已接觸傳統“四王”一路,通過對《芥子園畫譜》臨摹與研究,他獲得更寬闊的畫路,包括早期的石門《二十四景》圖冊借鑒了畫譜中某些畫法。花鳥畫《梅花天竹白頭翁圖》為30歲前所作。這與他20歲始學《芥子園畫譜》有著極大關聯。
所謂新則明日為舊,有眼光的人則以適時適用,即為新。《芥子園畫譜》這本“舊書”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仍未過期!無論怎樣去看待《芥子園畫譜》,它總是擔當不舊且新之教學范式、前賢大師的成功經驗便是最好的例證。■王志堅(齊白石紀念館館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