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與“圓”二字構筑了簡潔、概括的幾何圖式,大漠的壯美闊遠盡在其中。文學藝術的壯觀正是源于創作主體的精神超越:超出日常經驗維度,朝向貫穿古今、橫亙中西的敞開的時空,朝向人類歷史的文化淵藪。“直”與“圓”,不僅是王維詩境的點睛之筆,同樣也是上古時期阿拉善先民刻制在山林石間的巖畫痕跡,是存世數千年兼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圖像符號。
阿拉善賀蘭山、巴彥烏拉山、雅布賴山等山岳深處,隱藏有大量的舊石器晚期到明清時代的北方游牧民族遺留的巖畫,其中尤以雅布賴山曼德拉巖畫最為馳名,在18平方公里內,分布有4000多幅古代巖畫。密度之高,數量之多,年代跨度之大實屬罕見。是世界最古老的藝術珍品之一,形象地記錄了遠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區經濟、文化、生活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古人把歷史、現實生活及理想刻畫在石頭上,形成石刻巖畫。巖畫記錄下遠古人類生活歷史和山石的關系,傳遞著千古信息。“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畫最能直接表達自然風貌和人的精神信念。巖畫是古代先民創造的一種原始造型藝術,是記錄在石頭上的歷史和史詩,為研究遠古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情況提供了寶貴資料。
本次展覽開篇以記載巖畫的古代典籍作為序章,引導觀眾走入一個神秘莫測的巖畫世界;借助萬物有靈的動植物圖像、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景觀、局部觀照的手印與人面、以及思接神格的抽象符號打開我們對于遠古時代的想象;接下來以“文字”為線索,串聯起含有文字的巖畫與漢簡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木石共思的學術主題。
阿拉善地區巖畫分布較廣,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均有分布,有陰山巖畫、賀蘭山巖畫,曼德拉山巖畫等,被稱為“北方民族的歷史畫卷”。其中,曼德拉巖畫群更是有著“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美譽;巴丹吉林手印巖畫則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僅有的古代手印巖畫,其年代在1.3—3萬年之間,對研究人類生活史、美術史、環境演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科研價值。
阿拉善巖畫是一幅生動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畫卷,古代阿拉善地區,負山抱河,生息可養,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相繼在這里生活、繁衍。阿拉善巖畫成為了揭示他們生活的密碼。阿拉善巖畫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描述包羅萬象,或宏大而極,或見微知著,有聚落、建筑、狩獵、放牧、氈帳、戰爭、舞蹈等。
動植物是阿拉善巖畫永恒的主題,其中,動物巖畫占比最大。只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先民目力所及,幾乎都有反映。它們既是游牧民族籍以生存的食物來源,也是朝夕相守的伙伴。游牧民族祈求動物繁育,如農耕民族渴望豐收。樹,在這里變成了通天的神樹,猛虎象征著掌控,公羊代表著力量,雄鷹成為溝通天人的介質,這些動物經過發展,最終嬗變為部族的象征與崇拜物。
這幅巖畫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是鐵器時代早期的作品,畫面用磨刻法描繪了一頭造型高昂的雄鹿。
人面像、手印、蹄印等印記類巖畫是世界巖畫習見題材,阿拉善巖畫因其時代早,數量多,制作精而獨樹一幟。人面像巖畫,往往由眾多人面個體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圣像壁”,有著祖先、神靈的崇拜涵義。手印巖畫既是先民面臨兇禽猛獸包圍時對異己力量的示威,也是征服自然過程中
對勞動的頌揚,進而產生了對手的崇拜,最終與咒術、巫術等宗教儀式相合。蹄印若畫,積淀著遠古人類渴求增殖動物的良好愿望。
局部印記 新石器時代,阿拉善左旗駱駝山巖畫,運用磨刻的手法刻畫圓形人面圖案,表達對太陽形象的擬人化
阿拉善巖畫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信仰、崇拜息息相關。正是信仰的力量造就了巖畫。中國古代以巫”、“覡”溝通天地,游牧民族相信萬物有靈,薩滿教一直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特殊的符號產生,也與此密切相關。
發現背景
阿拉善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山巒、丘陵、湖盆為主。現代考古發現,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留下原始生產和生活的足跡,考古遺存豐富。
近年來,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門先后在雅布賴山沿線的額勒森呼特勒、布布、陶蘭高勒、特格幾格高勒洞穴中相繼發現了5處舊石器時代手印巖畫。這些洞內石壁有明顯煙熏痕跡,充分表明曾經是古人的穴居地點。初步考證這些巖畫距今已有一萬多年之久,這也是我國唯一發現手印巖畫的地方。
在阿左旗烏力吉蘇木蘇宏圖西北、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溫圖高勒嘎查發現了大面積的石器打磨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完整石器和打磨石器遺留的碎片。據考證,蘇宏圖石器打磨遺址是目前全球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器打磨遺址。
在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生活遺址。阿左旗巴彥浩特鎮西邊頭道沙子遺址,阿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東北的巴潤扎罕吉林遺址、準扎罕吉林遺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吳蘇榮貴嘎查東北的巴彥陶來遺址等,地面散落有相當數量的動物骨骼、青磚碎片、夾砂紅褐陶片、繩紋夾砂灰陶、弦紋彩陶及細石葉、片石、少量鐵器碎片等遺物。
在賀蘭山、雅布賴山、巴彥烏拉山、曼德拉山、龍首山等沿線都發現了大量的石刻巖畫。雕刻精湛,圖案逼真,形象生動,古樸粗獷,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到元、明、清各代,記載了當時的經濟、文體、生活情景和自然環境、社會風貌。
這些考古發現,證明生活在阿拉善地區的先民們早在石器時代,狩獵、游牧及原始的農耕經濟已有較明顯的發展,曾創造過輝煌的文明。阿拉善地域文化處于萌芽時期。
本次展覽中也展覽了許多樸拙的唐代石像。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是長城邊塞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居延漢簡記述的內容有律令、古籍、遣策、詔書、文書等,對研究漢代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法律、民族以及社會生活狀況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又因書寫者的書體多隸書章草,成為后來者取之不盡的書法資源。
居延漢簡出土地點有30處,其中10處為主要出土地點,如破城子,出土4422支。這批漢簡現藏臺灣“中央研究院”。其內容絕大部分為漢代邊塞上的屯戌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功譜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居延漢簡”乃因這批漢簡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和甘肅省嘉峪關以東的金塔縣肩水金關被發現而得名。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