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院,成長于安吉山區,在隨母親支教的歲月里,得高人點撥武術、音樂、書法和繪畫,一出道便一舉摘得首屆中國蘭亭杯書法一等獎。然而,書畫藝術旨意何在?如果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其跡,一畫之法當以何立?這些解不開的答案讓借院無法在年少得意的虛有光環里自滿,他重回安吉,借了一個院子避世研創"我法",尋找這個時代的藝術相貌。這一索道之路一走就是20年。實驗"三法",塑造精神符號;融合"三法"畫風。
展覽現場
此次畫展,集中展示了借院20年求索的一路風景和"借院三法"研創成果,分"文質彬彬""幻化非常""白黑顛倒"三大板塊娓娓道來,展現借院實驗三法、融合三法、應用三法的藝術發展脈絡。
第一板塊:文質彬彬。文同紋,這一板塊主要從細節著手展現"借院三法"(雨點法、亂柴法、芭蕉法)筆觸的紋路中可以看出三法的進化過程。
借院實驗三法是從竹的題材開始的,第一板塊內專門設立了延伸板塊"一竹三法"。為什么要從竹開始實驗三法呢?古語說,一生竹、半生蘭,大體講的是,畫好蘭花需要半生的時間,畫好竹子得一生的功夫。所以,借院從最難處突破。而且竹子堅真、秉直的品行與借院本人的性格是相一致的,以竹為杖走上跋涉創作革新之路,可以說是人、物、畫相和合了。第一板塊里涉及到不同的繪畫題材,但不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在風格上體現出獨特的"借院三法"特征,是無論什么時期的中國文人畫、大寫意畫、西方抽象畫中都找不到雷同的。直至這個階段的完成,借院僅僅是做完了實驗,接下來便是對實驗結果進行融合了。
第二板塊:幻化非常。該板塊的作品不再是一種技法的集中展現,"借院三法"被融合一體,這一階段,借院作品從特立獨行的風格走進了日漸成熟、幻化景象之后的境界。
在二樓展廳里,特別呈現了"松竹梅"延伸板塊。正如第一板塊延伸的"一竹三變"中所說的,借院創法是從一竿竹開始,這里,他將成熟的三法成果融合表現到松、梅題材中去。松竹梅是中國古代繪畫最難的三個題材,也是文人畫升華到大寫意高度最難的三個關口。好在借院是從難中居冠的竹題材開始變革的,之后三法融合來表現松、梅就不再有矩越不了的障礙了。松竹梅是借院精神的生動詮釋,代表著他的艱苦、凜然、堅持。
第三板塊:白黑顛倒。這一階段,借院藝術的符號已完全成熟,是他應用三法到現實題材的起端,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個高潮。正如他自己對畫作詮釋的一樣"世有倒置鳥,而無倒置畫",為何他的畫能被倒置呢?原因就在于"景"和"境"的區別。
景觀是由各種不同質地的物體組成,質地不同無法完全融合。當景觀中的各種物體通過借院幻化的創作手法同質化以后,畫面給人的感受不再羈絆于物體形象的區別,這種和諧一體的感受我們稱之為境界,此時,也就沒有了是正置還是倒置的區別了。
此次第三板塊僅以幻化西塞山為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湖州西塞山隱居高士唐代張志和,是最能代表借院出生地湖州歷史在現今還留存的最完整形象。
今天,當我們看著朵云軒藝術中心借院的畫作,那些原本的疑團似乎解開了。世間本無我所有,何來我所恃、所執。世間的一切景觀都有朝夕、正反、起落的區別,然后當一切幻化進入境界,我即光所在,照物無影。非常之時代必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必將推動非常之時代。書畫之旨必在揭示中華民族精神之形、精神之義,后世有知音。
【浙江新聞+】借院三法——
雨點法。水墨水墨以水為第一,但落到畫上,水干了便見不到水了。借院作雨點法,實質上是為水創造一個符號。因此,取名為雨點法。且點為聚力、撇為拖氣,從竹葉的改撇為點的表現手法上,尤為明顯地看出借院變革的決心。
亂柴法。青少年時期的借院生活在安吉山區,上山劈柴是每日必須的勞作。日積月累的過程中他發現,柴互相穿插架構起一個個具有獨立空間的柴堆。借鑒到藝術中,把傳統繪畫的規整打亂,定能重新創造空間;空間一旦重新布局,境界也就完全不同了。
芭蕉法。大亂大治,境界確立之后,氣勢的重要性便大過于形式了。因此說,芭蕉法是對亂柴法的收整,三法是承上啟下、環環相扣的。借院從郢人運斤的典故中得到啟發,從院內芭蕉樹在風雨之夜的狂作之勢面前得到了印證,將已有的純熟創作技法進行驗證和整理。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