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風物:繁華的長安市場
西市是唐朝長安城中的一處市場,當時唐朝的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分設東、西二市。根據《長安志》記載,東市靠近達官貴人的宅院,多售賣一些貴族使用的上等奢侈品,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距達觀顯貴的宅地較遠,周圍多是平民住宅,甚至還有很多外國人居住于此。這些外國人多是來自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以及朝鮮半島、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外國商人,尤以粟特(今中亞一代)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總體而言,西市市場雖然商品較為平價,但不失繁華。唐時西市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舶來品和本土商品琳瑯滿目,是一座國際性的貿易市場。
唐三彩模印人俑
唐代三彩模印胡人俑充分體現了胡商獨特的衣著和外貌特征。人俑面部無釉撲粉,點朱唇,彩繪黑發,做牽持造型。身著綠裳、黃褲,外罩黃色系腰及膝長袍,前后外翻白領,右肩側露綠裳。左側側腰后部掛藍彩半球形皮囊,有類金屬裝飾扣襻。通體人物造型比例嚴謹,釉色艷麗,人物表情刻劃入微。根據人俑清秀的外貌特征和時尚的穿著打扮,以及唐人女性喜著胡服、男裝的風尚,猜測或為女扮男裝俑。
唐開元通寶
其次,貨幣在市場中也經常看到。有本土的“開元通寶”貨幣,這是唐朝第一款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此款貨幣正面有歐陽詢楷書“開元通寶”,背面穿下則有凸起仰月紋,形似指甲痕。
6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庫思老二世”銀幣
另外還有同時期來自波斯薩珊王朝(波斯)等地的西域貨幣。
陶瓷器是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唐朝有代表性的唐三彩器和魯山花釉器。唐三彩屬于多彩低溫鉛釉的陶瓷品種,從裝飾工藝的角度來看,其釉彩裝飾的圖案,不僅擁有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而且對同時代染擷工藝和圖案多有借鑒。
唐三彩旋紋折腹碗
如三彩弦紋折腹碗,此件折腹碗通體點黃、綠彩,間隔露白斑點。其中瓷器上的白斑點的處理方式是借鑒了染擷中的“防染”工藝,即在施釉前,按事先設計好的構想在胎體表面以散點式留出空白,并以瓷土或蠟封住空白點,然后再澆釉或點釉。這樣處理之后,在器物燒成過程中由于受到阻擋,彩釉無法流淌、進入留白處,從而形成“白斑加彩”的效果。
唐魯山窯花釉蓋罐
花釉器,是指一種黑釉帶乳白色或乳白色中呈現藍色斑的瓷器。唐時北方窯口中常見,以河南魯山段店村的魯山窯最為特別。它以黑釉、黃釉、月白釉為底釉,然后點繪白、淡藍、淡黃等色彩斑塊,入窯后隨著爐溫升高,不同釉色間進行交融流動、反應,從而產生窯變,形成色彩斑斕的花絮狀斑紋。
唐魯山窯黑釉剪紙漏花龍首壺
除了窯變,魯山窯系列器物之中還有一件魯山窯黑釉剪紙漏花龍首壺,器物通體施加黑釉,局部釉薄處微黃褐色。壺腹裝飾有四朵剪紙漏花圖案,紋樣裝飾工藝手法特別。器型方面,壺口捏塑龍形柄頭,僅一小圓孔出水,頸部呈喇叭狀,僅一小孔出水,龍首柄連于口沿與壺腹之間,圈足。
唐蛋形器
蛋形器,兩枚石制,一枚陶制。器物整體呈橢圓形,一頭尖,一頭圓,表面光滑、整潔,與普通雞蛋造型大小無疑,形象色彩十分逼真。
唐對鳥樹形金飾片
對鳥樹形金飾片,器物用純金打制,采用類似“剪紙花”的工藝,栩栩如生地刻劃了一棵枝繁葉茂的胡桃樹。枝杈上臥有兩只禽鳥,對喙,單面紋,此物猜測可能為嵌鑲、鑲貼在銅鏡、漆器上的飾片。
胡姬當壚:有胡姬的茶酒鋪
唐朝長安城中的茶酒鋪經常出現胡姬侍客,她們容貌姣好、身材曼妙,個個都是跳胡旋舞的高手。這些胡姬多是粟特與波斯、大食等地來的舞女,大體上屬于伊朗種族的女子。每當夜晚降臨,妝容精致的胡姬往夜光杯里倒著葡萄酒,那微醺的臉龐,嬌媚的笑靨,令長安城中的千金公子和游俠少年們迷醉。
胡姬茶酒鋪中的器具也充滿了異域情調,有的是中亞的粟特風,有的是波斯王朝的薩珊風,還有羅馬的拜占庭風。唐朝的酒具除了從漢代流傳下來的“樽”之外,又出現了新的酒具——酒壺和酒杯。
唐三彩珍珠地貼花獸面紋鳳首壺
酒壺,有吸收西域文化的三彩珍珠地貼花獸面紋鳳首壺。鳳首壺是唐三彩中常見的器形,造型特征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胡瓶”,巧妙地將外來文化和傳統工藝結合在一起。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云氣紋葫蘆形執壺
同時也有帶本土道教文化色彩的長沙窯青釉褐綠彩云氣紋葫蘆形執壺,壺體呈葫蘆造型,長流曲柄,胎色灰,通體施灰青釉,褐綠釉間隔如云氣,意匠奇幻,絲綢飄動、云氣旋轉之感,充分體現了唐時長沙窯陶瓷工匠的奇巧構思。
唐青綠釉葫蘆形執壺
青綠釉葫蘆形執壺,器物呈葫蘆形,造型優美。獨特之處在于少見的釉色,器物通體施釉,色澤淡綠,胎質酥松,有化妝土,圈足底無釉。據深圳望野博物館工作人員考:此類產品屬山西東南部的長治周邊地區制品,此地宋、金時歸河東路澤州管轄。目前考古發掘尚未見到完整的窯廠遺存,但就器物比對和調查,這類器物應屬澤州地區燒造。以往,在晉東南和西安一帶的遺址、墓葬中屢見此類產品,都將其歸入了鞏縣窯或邢窯。
唐白釉綠彩把杯
酒杯類的器具有吸收金銀器工藝的三彩“把杯”,如白釉綠彩把杯,器物圓唇,撇口,束腰弧腹,底接餅形足,足壁傾斜,足底有兩處明顯支釘痕,杯壁一側粘接環狀手柄。通體內外施玻璃釉點綠釉彩,形成白綠相間的斑紋效果。此杯造型脫胎于同時期金銀器把杯,一般此類金銀器把杯上常常飾有連珠紋及胡人形象,具有波斯及粟特風格。
唐白螺杯
酒杯中亦有取材天然材料的白螺杯,此器由天然白海螺的螺殼制作而成,是唐時盛行的酒具,又被稱為“鸚鵡杯”“紅螺觴”等,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唐駱賓王《蕩子從軍賦》吟詠:“鳳凰樓上罷吹簫,鸚鵡杯中休勸酒。”
相比華麗的酒具,唐朝的茶具則較為樸素。在唐朝,飲茶方式一改之前的“粥茶”法,流行起喝“末茶”,即把茶葉碾磨成粉末,然后注入熱水使用,所以唐人的茶具中會使用到茶瓶,又叫“湯瓶”或“注子”等,里面往往盛裝熱水。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貼花對鳥椰棗紋雙系壺
長沙窯青釉褐彩貼花對鳥椰棗紋雙系壺,此壺小喇叭口、外卷唇,短頸,多棱短流,三輪形曲柄,廣肩深腹,肩部置三輪形雙系,餅足大平底。流下飾模印對鳥椰棗紋貼花,雙系下貼花略有不同,均為單一模印椰棗紋,上罩褐彩斑釉,使貼花紋飾更加突出醒目。通體施青釉不及底。器形豐滿周正,椰棗紋飾極為清晰,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格。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雙系“荼瓶”款壺
“荼瓶”款
長沙窯青釉褐彩雙系“荼瓶”款壺稍顯樸素,此壺通體施青灰釉,釉不及底,底部劃刻有“荼瓶一口,計錢壹拾五押”。由此可知,這件雙系壺在唐朝作為茶瓶使用,并售賣“十五”錢。
唐鏨刻珍珠地如意云紋海棠形鎏金銅盤
盛具是盛放食物、水果的器具,日常或供佛使用,如鏨刻珍珠地如意云紋海棠形鎏金銅盤。
(“長安春”展覽于2018年4月3日至7月8日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展出,共展示唐朝器物12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8件,器物均來自深圳望野博物館。)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