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浙南邊陲的泰順,篆刻文化歷史悠久,篆刻人才輩出。伴生于該縣龜湖鎮大型葉蠟石礦中的泰順石,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紋理奇特,近年來作為新的雕刻石,以其在儲量、品種、質地上的優勢,得到了業內人士和專家的認可,在雕刻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次大賽以著名泰順籍篆刻大師、曾同為西泠印社副社長的方介堪和方去疾命名,旨在弘揚一代大師的匠心技藝,進一步挖掘篆刻文化,展現篆刻魅力,推動篆刻藝術繁榮發展和傳統文化繼承創新。
“一代詞華歸篆刻,龍文還欲映琱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篆刻,數千年來在神州大地生生不息、傳承發展。
“篆刻原是一項附于書法和國畫的小眾藝術,自古以來是權力和公信力的象征,現在則更多地表現出其藝術內涵。”在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社團事務處處長顧祥森看來,篆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篆刻大師的誕生,其背后勢必傾注了多年心血。
據顧祥森介紹,本次總決賽試題分為“風格任選、指定印面及邊款文字”的自由創作和“藝術風格為戰國古璽式、指定印面及邊款文字”的指定創作,每位參賽者要在3個小時內完成兩方印章的篆刻。他表示,比賽雖有一定難度,但相信進入決賽的選手們都有著不凡的實力,能夠在時限內創作出佳品。
“練就一身過硬的篆刻本領,不僅要練習刀法,還要結合書法,臨摹古印。”來自江蘇徐州的參賽選手陳伯舸說。
今年48歲的陳伯舸與篆刻結緣已有20余年。他說:“我從小一直在練書法,刻印本來是刻著玩,后來慢慢知道了篆刻是一門藝術,現已專事篆刻。”他告訴記者,篆刻其實是個冷門行業,一般只有書畫家或收藏家才需要印章,“篆刻作品,與其說是商品,我首先將它當成是一件藝術品,想要創作得更精、更好。”
經最終評審,來自廣西的姜軼斬獲大賽特等獎,來自河南的曾熙、來自湖北的林坦和來自北京的王士乾獲得一等獎。
據悉,本次大賽由西泠印社和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泰順縣人民政府承辦。大賽共評選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3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9名,獲獎作品與另選出的77件(人)作品將進入最終的展覽。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