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故宮白皮松》1975年
布面油畫72.5×54cm
“帝王之家的樹木中,我很喜歡白皮松。白皮松亮堂,干枝上色塊斑駁,淡青粉綠是主調,偶見微紅,突然又會閃出幾處墨黑的筆觸,那是枯死的斷枝,襯托干枝顯得更加通體透明,最是油畫的好題材。它分枝瀟灑,曲折,多韻律節奏感,而松針分布均勻,疏而漏,篩下星星陽光,滿地婆娑。故宮、京山、團城、北海、頤和園、十三陵……都擁有高大壯實的白皮松,有幾棵最華貴的都曾享有過皇帝的年俸呢!”
——吳冠中
1970年后,吳冠中迎來了藝術創作關鍵的轉折時期,歷經60年代中期的文化浩劫,他于1972年重拾畫筆,開始了源源不斷的創作。1973年,吳冠中定居北京,在得到極大改善的創作環境下,開始了各類寫生實踐,他憑借多年的寫生經驗與創作積累,使作品的色彩處理達到了藝術生涯的高峰,表現形式也有了明顯的突破。他在具象表現中融入更多的主觀創造性,用寫實形式營造一種獨到的視覺美感,從而使筆下的自然風景兼具幾何與色彩之美,為后來的墨彩畫創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1973年,吳冠中受邀與黃永玉、袁運甫、祝大年共同為北京飯店繪制巨幅壁畫《長江萬里圖》,他和妻子先后從農村返回北京什剎海前海北沿的“會賢堂”寓所,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開展創作,背著沉重的畫箱到處去寫生積累素材,并逐步探索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于1975年的作品《故宮白皮松》在吳冠中的藝術發展線索中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他的藝術在經歷了中斷之后,重新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過程中的重要作品,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作品還包括《冬日白楊》(1972)、《太湖鵝群》(1974)、《魯迅故鄉》(1977)等。
《故宮白皮松》是畫家在故宮御花園中寫生而成,這件作品的構圖頗為獨特,主體表現的是一棵遒勁斑駁的白皮松老樹,它剛正不阿,頂天立體,畫面下部五分之四的空間都被樹后的假山占據,只在左上角樹枝交錯處露出宮室一角。整幅作品以富有變化的灰色調為主,斑駁的老樹與假山石的色彩關系既融為一體,又很好地凸顯出了前后的空間關系,加上整個畫面采用了仰視的視角,將空間關系向上推遠,老樹與宮室相得益彰,在孤寂蕭索的氛圍中融入了歷史的滄桑之感。但是,這件作品的重要之處卻并不在于畫家描繪的對象,而在于它顯示出藝術家在個人風格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形式美的重要探索,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言:“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著形、色與韻,我用東方的韻味來吞西方的形與色。”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