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懷瓘有一句為后世所激賞的名言:“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所以,一幅書法作品,就是一位書家的內心世界及其氣質和藝術修養的流露。新歷伊始,雖然天寒地凍,但讀到了王淵道友數十件書法新作,頓覺春風拂面,讓我怡心悅目。
我與王淵相識已近二十年了,那時,他從胡一飛先生習書法。胡一飛(1908-1997)先生為常州書壇耆宿,師從近代大家王西神和王福廠先生,所以胡先生對學生要求是學書必須先楷后隸、后篆、再行、再草。那時,王淵在胡先生的精心指導下,以歐陽詢九成宮帖為范,其楷書用筆一絲不茍,結體俊朗謹嚴,常得胡先生贊語,我也一直深嘆他的楷書功底。同時,他也研習隸、篆,從王西神、王福廠隸篆入手,追求靜穆端莊,與其楷書相得益彰——名師出高徒,我對此是深信不疑的。胡一飛先生去世后,他便以自學為主,從歐楷上溯晉行、上溯漢魏,逐一探究,深悟書道妙理,深得臨池樂趣。尤其是行草書,晉唐明清無所不涉,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風格;而隸篆則脫去二王籬藩,以《西狹頌》、《好大王碑》為范,追求奇樸高古,不斷精進。尤其是近年來,他的作品不斷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大展,成績矚目,成為常州書壇的青年中堅人物之一。
書法中的豪情、閑情,或逸致、雅興,往往可以滿足人的怡情、鑒賞和審美需要。而這次的王淵的書法新作以行草書為主,讓我感受到了他行草書舒卷自如、酣暢淋漓的氣象,更感受到他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求道者,書法中透露出他堅強的毅力。
宗白華先生在《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中說:“中國人以書法表達自然景象。李斯論書法說:‘送腳如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云’;鐘繇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見萬類皆象之。點如山頹、橫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云霧。去若鳴鳳之游云漢,來若游女之人花林’。書境同于畫境,并且通于客觀世界。作書可以寫景、可以寫清、可以繪畫,只是一個領的境界耳。”王淵的書法正合于宗白華先生所說,他的行草書中有著流水行云和游魚得水的景象,他的作品創作是在相當揮灑自如的狀態下完成的——線條酣暢,一無滯凝。從他的用筆上看,蓄勢豐沛、圓滿而靈動,有著剛柔相濟的效果;從結體上看,他變化有源,夸張適度,溫醇中含奇崛、雄深中蘊妙趣,能讓人引起許多聯想;從布白上看,他的作品既有萬山壓頂那種氣勢的布白,也有閑云野鶴式的那種清逸的格局,章法變化較多。這些布白的效果是他大膽心細,多年思考修煉的結果。相對而言,我比較喜歡他的行草大條幅,因而,這最能表現他的藝術感悟力,最能縱橫揮灑自如。細讀其行草大條,筆者認為,他的作品中依稀可辨有《十七帖》、《書譜》及懷素小草《千字文》的痕跡,又有明末諸家如邢侗、張瑞圖、王鐸的氣勢,又蘊含著現代意味的手法。可以說,他是從諸家、諸帖中將所學的用筆、結體、氣韻、布白,重新分解組合,摒棄自己不需要的,汲取自己所能用的,并將其融匯貫通,從師古中產生新的理念、從師今中汲取古精華,以此達到構建自己風格的目的。所以,王淵的書法雖然力求新變,但不失古雅,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這是我讀其書法的第一感受。
我一直認為,書法是一個文化宇宙,包容量極大,作為一個純粹的專業書家,顯然是貧寒的,審美必然會狹隘。由于王淵長期在大型企業任宣傳工作,美術基礎相當深厚,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實,而宣傳干事的思想、思維必然是活躍的,故他的書法作品很有靈氣,故而有著宗白華先生所要求的境界。王淵平時注重以點帶面的學習,研習楷書時,兼帶篆隸;研習行書時,兼帶草書,一直有善側重,可能這正是他的與眾不同處,也是他的成功處。挫見以為,王淵能在多種名碑、名帖、名家的實驗以后,主攻行草,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性耳朵書體作為主攻方向,而不是全面涉及,采用務實的方法,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是他深悟了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所說的“結體之功在學習,而用筆之妙關性靈”的結果,有性靈,才有境界。所以王淵在行草書的創作中,透視出了他的慧心、慧眼,更透視出了他的精神情懷,更透視出他不斷進取、矢志不渝的蘊蓄力量。這是我讀王淵書法的又一感覺。相信,王淵道友會在硯田中不斷探索,由技進乎藝,由藝進乎道,書法實踐本來既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葉鵬飛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
常州市文聯副主席
常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王淵書畫作品欣賞
王淵
1965年生于江蘇常州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志安書法刻字工作室高研班成員
文化部所屬國際書畫創作交流基地特聘研究員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