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乾隆的九塊“補丁”并不是亂來

北京青年報   2018-11-15 14:56:58   瀏覽數:

臺北故宮博物院10月推出“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有一幅在清宮劇《延禧攻略》中出現過的《鵲華秋色》圖,原畫沒有槽點,人們調侃的一直是乾隆皇帝在畫上的眾多題跋和印章,破壞畫面。然而,筆者通過近年來對若干古畫上乾隆的題跋分析,發現其中含有大量對畫中典故的考證、圖像的分析以及對畫家意圖的揣摩。以此《鵲華秋色》為例,如果不精讀這被批判為“補丁”的九則乾隆跋文,今人無法透過畫面表象探尋到任何深層次的含義。

《鵲華秋色》是元代的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于公元1295年冬天創作的一幅青綠山水畫,常見的山水畫只突出一座名山,而此畫卻描繪了濟南華不注山和鵲山兩座名山及周邊村莊的秋日景象。趙孟頫在兩山之間題跋一則說自己從濟南任上罷官南歸,為祖籍是濟南的友人周密述說齊之山川(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晚年號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畫中一為華不注山,其東為鵲山,并命名此畫為《鵲華秋色》。

四百多年后,清代的乾隆皇帝東巡路過此地,突然想起了這幅沒好好研究過的畫,立即命人回京取來,與地方官一起對著實景和地方志審畫,有了很多重大的發現與感悟,從1748到1749年先后寫了九則題跋。他在卷首解釋了自己與這張畫的機緣:因為《石渠寶笈》初編完成是在1743年,當時他從未到過濟南,連鵲山和華不注山都沒分清,所以對于這幅畫沒作太多評價。而以畫對景才發現非常吻合,并非虛構。乾隆用三首詩分別標注了山名和觀測點,《詠華不注》說明卷右錐形山頭為華不注山,《詠鵲山》確認卷左平緩包狀的為鵲山。中間的《鵲華橋題句》標明,能觀測到畫中左鵲山右華不注山的地點為歷下的鵲華橋,而周密祖上就是歷下人。

乾隆對此畫的最大貢獻是破解了一個和方向有關的玄機。經過反復確認,他發現鵲山是在華不注山的西面,可趙孟頫跋文中卻說在東面。后人普遍認為乾隆這是給趙孟頫挑了個錯,實則不然,通讀上下文,乾隆說“豈一時筆誤歟?”明顯是個反問句,應該理解為“這難道是一時的筆誤嗎?”不是筆誤難道是趙孟頫故意的嗎?就此,乾隆給出答案:“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趙孟頫祖籍天水)。

原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都曾為濟南賦詩,其中也都包含和趙孟頫一樣的“方向謎題”。李白《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中說:“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李白乘舟送李膺,由南往北進入湖中,卻又從南浦(南浦在古代指送人的地方)歸來,這南北顛倒的感覺和四句末尾“去、回、轉、來”都是方向問題。

以方向探討人生的傳統由來已久,孔子就曾說自己是“東西南北之人”,漢末曹植《吁嗟篇》也用“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描寫自己“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顛沛流離。宋代的劉克莊亦有“柂行渾不辨西東”之句……李白就是被罷免之后到濟南,趙孟頫外放濟南的三年也是經歷曲折備極艱難,他們作品中的不辨方向其實都暗指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起伏波折,周轉漂泊的人才會有更寬宏超脫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他們看待事物是靈活變通的,不會和世俗觀念一樣局限狹隘。

“都教神會片帆中”的片帆指舟船,《釋名》云“舟言周流也。”周流既周轉,周游和漂泊,既指人不在固定的地方生活,又引申為思想的變易靈活,不固化偏見。屈原《離騷》中有“周流乎天余乃下”,“周流觀乎上下”和“路修遠以周流”。《易·系辭下》:“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朱熹亦云:“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

此《鵲華秋色》圖中趙孟頫有意將西面的鵲山寫成在東面,不僅是對自己經歷的感慨,更是經歷挫折后的智慧體悟。地球是圓的,方向也是相對的,普通人認為西就是西東就是東,但倘若在天空或宇宙俯視地球時東西南北其實是無從分辨的,眼睛所見并非真相,高瞻遠矚超越膚淺之見的人,才能放下區別心,才能通達不滯,這也正是我們祖先先賢高妙的辯證法和哲學觀念。這也就是《淮南子氾論訓》所說:“見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極之廣大也。故東面而望,不見西墻;南面而視,不睹北方;唯無所向者,則無所不通。”乾隆跋文中亦有“西鵲威紆秀影圍城隅”和“西華東鵲鏡空里”之句,說明他是真的明了此意的。

乾隆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從帝王角度對畫中華不注山的闡釋。仔細觀察此畫會發現,尖聳的華不注山并非只一高聳孤峰,左后方還藏有一峰,二者重疊。華不注山古稱“華不(音“夫”)注”,花骨朵之意。趙孟頫題跋中說華不注山典故出自《左傳》,那是一個忠臣逄丑父“李代桃僵”“三周華不注”救下齊頃公的故事。周密祖上既是陪同宋室南遷的忠臣,所以周密后來取“華不注山人”為自己的號,趙孟頫的用意也是頌揚忠臣精神。

大臣的忠貞理想是一層含義,但在皇帝乾隆看來這重疊的兩峰還有更重要的含義:《史記》記載華不注山正是舜帝帶領百姓耕種的地方。舜帝又叫重華,華通花,重華即重花,此畫中兩峰正像兩朵前后重疊的天花。華,謂文德,《書·舜典》云:“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重華就是指舜帝的文德與堯帝重合,交相輝映。但是舜帝的事跡早已被人遺忘,宋人孔平仲在濟南寫《鵲山亭》就曾說:“老杜詩猶在,重華事已無”,也是影射他的時代沒有舜那樣的帝王。乾隆登基之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其居所擬宮名“重華”,正是取“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之意,頌揚乾隆皇帝能使國家有堯舜之治。所以乾隆見到這幅畫聯想舜帝事跡,在題跋中說“天假之緣,豈偶然哉?”乾隆的闡釋有可能超出畫家的本意,但也從另一角度補充豐富了此畫的文化含量。

《石渠寶笈》中收錄的一部分珍品就藏在這重華宮中,乾隆在題跋中說,常研讀此《鵲華秋色》能增進“讜論”,然后“久成寶笈藏石渠”。“讜論”語出《漢書》,指正直真言,美善之言。可見,一件藝術品是否蘊含世間真理、宣揚美好德行和智慧哲思,是否有益于家國天下才是《石渠寶笈》的甄選標準,并非世人計較的真偽價值與表面技法。為《鵲華秋色》題跋之前,乾隆是去泰山“祀岱宗”,祭拜天神地靈,緬懷紀念古代圣賢帝王與忠臣良將。從第一年的清明到第二年的寒食前夕,他在《鵲華秋色》上的題跋也正是為了“以志歲月”,九則題跋所記錄的不僅是祖先圣賢的美德與智慧,也有他自己宏達曠遠的帝王理想與政清德明的偉大愿景,其與趙孟頫的遙深意旨匯聚成厚重的文化與智慧寶藏,有待更多解讀發現。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