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泱先生作品《暮云》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2月1日報道 成功美術館、《當代書畫家》《神州詩書畫報》、成功書畫家網、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等單位組織發起的“2017—2018年中國書畫十大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據悉,此次“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的作品征集工作已圓滿結束,作品征集以來收到多位當代藝術家的參評作品。今天本網為您介紹的是此次年度人物候選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石家莊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桂泱先生和他的山水畫作品。
李桂泱先生作品《春江水暖》
筆者所見李桂泱先生的山水畫作有“黃土高原”和“江南水鄉”兩個題材,其黃土山水畫作,立足于黃土地“大”與“厚”的氣象表達,以其充滿自然靈性和傳統神韻的線寫筆墨樣式,架構山水的視覺效果,營造了一種悠悠歲月中沉積砥礪而成的山水雄風。而他以“江南水鄉”為主題的作品,帶給觀者的則是用點皴與線條融合的筆墨方式,以三綠、赭石和墨混合暈染的色調,構成的靜謐、溫婉水鄉田園風景。
李桂泱先生作品《夕暉圖》
而這兩種作品立足的筆墨根基,都是中國山水繪畫點線伸縮、皴擦縱橫傳統精神的衍生。在這一點上,筆者與其他方家分析中,認為“李桂泱的山水中沒有線呈現”的觀點截然相反。在我看來,畫家正是將國畫線寫縱橫、伸縮的空間變化發揮到了極致,使其線條的變化,在他的畫面中更為自由、靈活,更富生命力。點線積累、密集而通透,構成組合樹木、窯洞、房舍、牧歸,其線的組合帶給讀者厚實卻又透徹,呈現出其專注黃土卻又不顯單薄的特征。而其對黃土大地的厚實特征呈現上,線條縱向伸縮形成大量的濃淡墨塊、色塊并線狀平行相疊,又在疏密排布中疏密相當、形成留白,以其不專一家、不落成法、不拘一格的綜合性墨法特征,構成其獨創“黃土”上的筆墨皴法樣式。同時也賦予了黃土地濃重的歷史感、滄桑感與厚重感。比如《塬上春秋》中,塬峁崖坎下人類生活印記遍布與黃土高原自然溝壑交融形成的蒼莽;《暮靄》中,落日余暉中黃土大地飄渺遙遠。這也可見畫家長期在黃土地上的游走、生活、思索、探尋,使其黃土山水繪畫,在呈現黃土大地生民的生活上變得更為真實,這種真實并非形象上的相像,而是靈魂上、精神上的貼近。
李桂泱先生作品《塬上春秋》
《春江水暖》的線構造型的準確且揮灑,更見畫家對線寫駕馭超強的能力,水墨層積疊加而成的遠山、氤氳暈染的倒影以及線寫構筑的南國建筑,恰在“似與不似之中”賦予其筆墨和畫面兩個層次勃勃生機的氣象。江南水鄉特有的疊石小橋,鱗次櫛比的屋棚瓦舍,游弋于湖汊水道的漁舟桅船,感知水暖春歸的水岸牧鴨,這一切物象都昭示的水鄉靈秀之氣和旖旎之美。
筆者認為筆墨和題材是國畫重要的組成元素,更是是畫家情感生發、審美表達的最直接載體。在山水繪畫中,皴、擦、點、染,山川、樹木、樓閣、亭臺,以及山林、水域罅隙生生不息的生靈就是最直接的反應。李桂泱先生的山水繪畫,以情感波動、情愫流溢而成的線性筆墨,構成了其山水繪畫獨樹一幟的筆墨樣式,形成了“李桂泱式的山水皴法”。
李桂泱先生作品《塬上春秋》
在以此次參評年度人物的這幅《暮云》來看,黃昏沉沉暮靄之中黃土地和生活于之上生民,構成整幅畫作的靈魂,塬上的犁地的牛和趕牛的人,山坳中的“倦鳥歸巢”,溝坎、塬地、柵欄、窯洞……切切實實的生活,沒有荒山禿嶺的凄涼也沒有人間樂土的矯飾,完全是融匯自然之力、宇宙蒼茫的滄桑變遷與精神涌動。這也讓讀者透過其筆墨,看到了李桂泱黃土山水在精神內涵、在氣質上最為真實的一面,看到了畫家內心對黃土山水最豐富、最完滿的解讀。《夕暉圖》反應的則是黃河兩岸操持羊皮筏子生機的特殊情景,以黃河之水的洶涌湍急,以及黃土地溝壑縱深的肌理,充滿豪氣的擺渡者,構成整個畫面的內容,給我們以震撼和感動。
李桂泱先生作品《暮靄》
對于山水,論語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國人寄寓山水最直接的情感和最熱烈的喜愛。畫山者,寓以山之厚重、崇高而亙古永恒;畫水者,寄以水之智慧、淡泊而閱盡萬物。由此可見李桂泱先生立足的繪畫母體,所彰顯者是他對黃土地千萬年來養育生命的博大胸懷和無私奉獻的贊揚,是對水鄉沃土承載萬民、澤被華夏的赤忱感恩,更是其筆墨審美中對天地、生命哲學關系的思考與追尋。
畫家簡歷:李桂泱,號開山工、苦吟齋主,1946年1月生,河南省許昌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石家莊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作品《自有天地在人間》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獲河北省美展一等獎;《好山好水好人家》入選全國第九屆美展,獲河北省美展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