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李世明先生前,筆者曾仔細體味過他作品。能感受到,從作品中滲透出的透力,濃郁,厚重之氣韻,是從這位書者心底升騰起,又隨時間慢慢醞釀出的學養底蘊。
李世明先生1952年出生于甘肅省慶陽市,慶陽自古便是人文薈萃,名賢輩出之風水寶地,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鐘等,都為歷史所稱道。李世明先生即是李夢陽后人,而他的天賦之予,是這方水土的蘊養,更是流淌于血液中的先人靈性。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感受到的李先生則是一個平淡卻不平凡,嚴謹卻又瀟灑的書法追求者。
從小學時的書法課開始,李世明的稟賦和勤奮就一直受到老師褒獎,成績也始終名列前茅。加之得到出身于書香門第的舅舅在書法寫作方面的耳提面命,并在長期的熏染中,使少年時期的李世明便踏實于書法研習,并逐漸癡迷于中。即使后來因文革動蕩而學業中止,也絲毫不影響他對書法的執著熱愛。且在參加工作之后不輟于在山川之游中汲取各名勝處之寶貴書法遺跡。在幾十年心手如一地修習中逐步登頂當今書壇之峰。
集眾之長穩厚開闊
“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就走過了國內的很多地方。比如故宮,南京中山陵,去過山東曲阜,登臨五岳等等,只要是有名家墨跡的地方,我都會去看去學,這個過程給了我很多啟發,直到現在,我也還是喜歡去四處旅游學習,這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對于修習書法之人而言,旅游不僅是一種學習的途徑,更充滿陶心冶性的怡情。古跡名勝,山川溪石,花樹蟲鳥給予人們的,不僅有視野開闊的坦蕩,更能帶來寧靜致遠的沉潛心性,而澄澈之心對于習書人而言,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踏實與專注的精神。李先生執著于此,更樂享其間。
“在過去,我晚上臨帖到兩、三點都是常事,而且還不會疲勞。就是很喜歡,也非常執著,如果哪天讓我不寫我就覺得像缺了點兒什么,心里非常不踏實。”
李世明先生曾長期苦心臨習二王,孫過庭,張孟龍,張遷,王鐸及魏碑書帖,博采眾長,追求逸格,他擅長行、草、隸、魏碑和榜書。在碑學與帖學中不斷取長補短,相得增益。碑與帖雖說都是臨習之榜樣,但二者之間卻相有區別,也互得增補。碑學以石刻拓本為主,還包括摩崖、墓志等刻于石上的漢字拓本,觀之都有挺拔、穩重、蒼勁質樸之氣勢,而相比之下,少些靈動;帖學是以手札、書信為主,隨意性較強,筆墨使轉,輕重、濃淡都能看得清晰,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書作者之原本藝術風格。可以說,是創作工具的不同決定了二者的區別與風韻。李世明先生將二者特色熔冶,得道于心摹手追之不輟研探,逐漸形成鮮明的自我風格。
“書法是書寫者思想性靈的體現,一旦書者到達‘化境’后,這樣的審美感受則會讓人一覽無余。但最根本的基礎則是踏實臨帖。如果沒有經歷過非常枯燥和艱難的臨帖積累的話,是不可能談及藝術創新和發展的。”
李世明作品
在李先生的作品中,觀者能感受到一種師出前人,卻又融容于己的,看似有別,卻又不可名狀的傳承關系。此種審美感受,在李世明先生的行草作品中尤為突出。李先生運筆慣用濃墨中鋒,落筆穩重,映帶到位,能在力透紙背中彰顯出挺拔峻毅之精神。這與其常臨魏碑的基礎有很大關系,先讓筆力“沉”下來,爾后再尋求機變之靈活。結體雖古樸詭殊,卻穩雅靈動,章法隨性隨機,字之體式皆一筆而書,不曾由于澀滯,偶有不連處亦血脈未斷。通篇作品之情采超逸蕭散,穩中灑放,沉實凝厚。可以說,在李世明先生的行草書中交相雜糅著寬博開闊和縱逸疏放兩種氣韻,若以“筆隨心走”來論,這可也是李先生真性情之表露了。他把心與筆很好地交融一起,并隨胸中思情化為筆端風華。
“我認為,書法是用毛筆來體現漢字變幻無窮的線條美的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她與人的思想和意境相結合,是蘊含著無限創意的。”
在李世明先生的作品中,筆者看到更多的是榜書之作,李先生也表示自己很喜歡創作榜書,若說其他書體是抒胸中感懷的話,那榜書之創即成為他的境界追求。觀其榜書佳作,皆呈現出厚遠雄渾之氣勢。時而展現如石鑿斧鋸般鐫刻的,有古樸韻致的拙健蒼雅;時如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玄機精密,匯于神智。尤值一書的是其豎畫收筆時“落珠筆法”的動律,加之起筆后一氣呵成的氣貫長虹,大有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此詩句雖說是形容演奏技術的高超,此處用以感懷李先生榜書之巧妙,筆者也覺甚為妥帖。可見“李氏榜書”乃盡遷想妙得之最。其他諸如一筆“龍”、“虎”、“福”、“壽”等大榜書皆是一揮而就,筆意流暢,大氣豪放,雄渾蒼勁,龍騰虎嘯,獨樹一幟。其形、態、意、氣、勢皆氣韻生動,躍然紙上。
得譽書壇延于不輟
李世明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任中國書法家協會西部教育基地書畫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香港國際部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畫家協會理事、甘肅榜書研究會理事,世界榜書聯合會、上海榜書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龍"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臺灣世界書畫家總會執行理事,中國中外書法交流協會、新加坡神州書畫院,南京長江書畫院副主席、副院長等職。
如今的李先生,身居要職,繁忙而充實,對于書法創作而言,他仍能在赤子熱情中不忘初心:“其實,寫字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享受,能剔除煩惱,讓人心靜。我如果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我就會非常高興,興奮很長時間。”
李先生今日之成就,不僅來自于臨池不輟的苦修,更緣于他的理念中,始終葆有一份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景仰與崇敬。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淵源,其中,漢字文化是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從漢字的形成來講,比如說從我們過去的象形文字開始,每個字都是有故事和歷史起源的。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而運用到生活中。可以說,中國漢字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融入到我們中國人血液里的民族自豪感。”
多年精研,使李世明先生的藝術得到社會各界,乃至國際認可。他的作品曾在全國及省、市大賽中獲各種等級獎,金、銀、銅獎70多次。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泰國、韓國及港、臺、澳門等地展出并收藏,被《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博覽》、《世界華人名家精品展覽》、《二十世紀名家作品精粹》、《世界書畫名家錄》、《大家書畫》、《世界藝術家傳》、《一代名家》、《世界名人錄》、《第七屆全國書畫精品展》、《藝術與價值》、《國際榜書大展》、《中國人才庫》、《甘肅當代書畫家藝術典庫》、《中國書畫大典》、《藝壇四杰大師風范》等一百多部書目收編發行。并被授予“金獎藝術家”、“銀獎藝術家”、“紅色藝術家”、“功勛藝術家”、“當代書畫藝術名人”、“世界名人”、“德藝雙馨藝術家”、“當代中國藝術家成就獎”等。
“經過了幾十年的學習和實踐,可以說,我現在對書法的體會和認識算是入了點兒門吧。對書法的理解,不能光是寫字那么簡單,她是一種血脈文化的傳承。她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更是一種對心性的修養和品德的修煉,是育己教人的研習。我現在退休了,有充裕的業余時間。我就想再多多虛心學習求教,畢竟,學海無涯,藝海無涯,還需要多看,多練,多實踐,要爭取更大的提高,專心致志地把書法寫好,創作出真正讓大眾喜愛的作品,用書法藝術給人們帶去更多美的享受。”
李世明先生的虛懷若其學養之深厚,始終博遠而寬仁。“以書修心”,“習書養性”都成為他書道致遠的畢生追求,書法家李世明先生就是這樣沉潛而專注地譜寫著他的書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