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冉冉其將至兮 但有進兮未有止
——癸巳年末訪高原人物畫大師馬西光
文/神州詩書畫報 成功書畫家網(wǎng)記者 馮宜玉

機場送行記者與馬西光先生合影
2014年1月10日中午(正直農歷癸巳年末),我和報社、美術館的幾位領導一起前往蘭州中川機場,迎接一位參加11日“2013-2014中國美術家年度人物 ”頒獎盛典(此次活動由神州詩書畫報、成功美術館、成功書畫家網(wǎng)、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聯(lián)袂舉辦),在藝術界非常重要的“大人物”,這位“大人物”在當代中國畫界的地位和藝術成就,令我這個涉足書畫媒體不久的“新丁”非常忐忑,我的“忐忑”不僅僅是他在當代書畫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在繪畫藝術上的貢獻與成就不得不讓我抬頭仰望,還有就是在頒獎盛典結束后我要和這位藝術大家面對面交流采訪他。

馬西光先生在頒獎典禮上
中午12:00左右從北京飛來的航班停落在中川機場,這位在藝術界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就是乘坐這趟班機抵達蘭州,由于多次見過他的照片,我從候機大廳的監(jiān)控錄像中一眼就認出了他,并迅速告訴身邊的同事:“馬西光老師到了!”對!我前面一直在說的這位“大人物”就是被譽為高原畫派的拓荒者、青海省當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人馬西光先生。

馬西光先生在成功美術館創(chuàng)作中
馬西光,一九三二年生。山西臨猗人。擅國畫。又名光夫,扎西,號雪牦,齋號牦齋。1948年參加革命。曾先后就學于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58年到青海,從事美術編輯、美術組織、美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美協(xié)榮譽主席。曾任中國美協(xié)青海分會副主席、玄圃畫院副院長、青海省政協(xié)委員。

創(chuàng)作后合影
初一見面的寒暄就讓我打消了心里的“忐忑”,在蘭期間幾天的接觸,更使我消除了所有的疑慮,并順利的完成了采訪任務。已是耄耋之年的馬西光先生對后輩關切和提攜之情令我非常感動。
一、藝術漫漫道路六十載
1949年的秋天,剛剛十七歲的馬西光先生就由西北軍政大學美術部分配到駐扎在甘肅的三軍文工團工作,在甘肅張掖開始了他藝術身涯。而在采訪中,他告訴我其實他最初的興趣并不在美術上,而是在文學上,最開始讀的也是中文專業(yè);上中學時多才多藝、能唱會畫,在當?shù)匦∮忻麣獾男iL南云鶴看馬西光對文學很感興趣,就經(jīng)常給他介紹《鐵流》等書籍看,還時常教他唱戲、習畫。但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馬西光不得不選擇美術。進入三軍文工團工作后,馬西光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八一劇院”做一個“工農兵塑像”,沒有雕塑經(jīng)驗的馬西光在當?shù)啬嗨芩嚾说膸椭马樌耐瓿闪怂牡谝粋€美術工作任務。
1952年參加“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后調出文工團進入教導隊當部隊的文化教員。馬西光說:“在當時,我沒有時間寫文章,也沒有時間畫畫,因為如果你和大家庭不一樣,就說明你不務正業(yè)。我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再三慎重考慮下,1957年24歲的馬西光向領導提出轉業(yè),領導經(jīng)研究后批準了他的請求。此時,在部隊多年從事與美術相關的工作,使他已經(jīng)在美術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既然命運沒有讓他選擇文學,而選擇了美術,他就一定要學好,并努力做好,于是他決定報考西安美術學院。在西安美院學習期間,他受著名人物畫家鄭乃光先生影響很大,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每天都去鄭先生那里看畫畫,并向他請教各種問題?!?/font>
但是好景不長,他進入學校一年還不到,政治運動開始了,反右的批斗會每天都有,馬西光實在不想卷進這場說不清道不明的運動中。恰好當時又發(fā)生了一件讓他始料未及事,使他最后決定離開西安美院。采訪中馬西光向記者講述了這件改變他一生的事情,“一天下午,我在宿舍收拾東西,不小心一個信封掉在了地上,同宿舍同學撿了起來,打開一看,里邊是一個有五百元存款的存單(退伍時,部隊給我發(fā)放的安家費)。同學大吃一驚,雖然只有五百元,但在那個年代不是一個小數(shù)日。沒幾天學校停發(fā)了我的調干助學金,理由是我有存款。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肘期,我是有口難辯。為了求學一直存著的安家費竟成了停發(fā)調干助學金的理由,這樣就斷了我的生活來源。政治運動搞的越來越頻繁,而此時國家也越來越困難。此時恰好青海省準備辦一個畫報,一再動員他去作編輯,由于在甘肅工作期間曾多次接觸過藏族、裕固族等西北少數(shù)民族,對他們淳樸的形象非常感興趣,我左思右想決定去青海,便向學校提出退學請求。一開始并不順利,時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的劉蒙天是一個惜才的人,堅決不同意我退學:‘你難,可以在學校服務部勤工儉學嘛,積攢點錢再上,但是不能離開學校?!抑荒艿却K于機會來了,有一天我聽說劉院長去北京開會,學校新調來的書記又對情況不太熟悉,我就拿著退學報告,到校辦去找書記,沒想到書記聽說我要到青海高原去鍛煉,馬上同意了請求”。而對這一次的退學,對馬西光來說是值得慶幸的,避開了政治運動的漩渦,又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為他后來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
1958年,27歲的馬西光來到了來到“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在唐人邊塞詩里被描寫為寂寞荒寒之地,自然與文化都嚴重缺氧的青海高原,尋找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先后在青海人民出版社、群眾藝術館工作。而這一呆就是三十多年,扎進高原黃河峽谷和雄偉的昆侖山,癡迷于高原繪畫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而青海的美術事業(yè)因馬西光等人的加入而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
談到在青海工作創(chuàng)作的歲月,馬西光感慨道:“歲月匆匆,我到青海才27歲,在那里整整工作創(chuàng)作了三十四年,如今都已老冉冉其將至。從61年開始,隨著部隊轉業(yè)到青海以及因為政治運動被下放到青海的藝術家如朱乃正等人的加入,青海的美術力量一下壯大了許多,這個時候開始青海的美術也逐漸可以進入全國大展了(有朱乃正、崔振國、馬西光等人的作品)。我的作品從1961年到文革結束的這段時間,有《征求意見》《公社科研所》《新姐妹》《山村女教師》《老來紅》《昆侖養(yǎng)路工》《鹿場春濃》《韶山紅日照征程》等入選全國美展。”
在談到文革后青海美協(xié)恢復工作和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情況時他說:“1979年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青海分會恢復工作,由北京來的三位藝術家加上朱乃正、崔振國和我組成了青海省新一屆的美協(xié)領導班子。在這期間,趙望云先生帶學生西北寫生到了西寧,我去他們住的地方看望趙先生。第一次去的時候趙先生就打趣的說:‘西光你來看我也不帶點東西(趙先生想看看我的作品)’,第二天我又去看他就帶了幾幅作品給趙先生看,再看了我的作品后趙先生就表示邀請我到西安去。后來趙望云先生的學生黃胄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副院長并成立了‘首屆人物畫研究班’共招收了劉大為、楊力舟、史國良等20多個學生,我也有幸進入這個班學習,成了黃胄的學生?!?/font>
在受到多位前輩大師的指導和鼓勵后,馬西光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因此之后的青海省美協(xié)改選中,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協(xié)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從1982年到1987年一直在藝術的探索中掙扎前行,畫的很辛苦。六年中近千張的畫稿中自認為滿意的也僅有20幅。1988年3月,《書與畫》(當時在南方唯一正常發(fā)行的美術刊物)的負責人到西寧探望馬西光先生,并看了他的作品,非常激動,表示要重點推介發(fā)表。當年5月的《書與畫》封面刊發(fā)馬西光先生的作品,并做了3000多字的評論介紹。同年,《美術》雜志向他約稿,繪畫作品和一篇美術理論文章《老馬覓途》在《美術》雜志頭版刊發(fā)(是建國以后第一個在該雜志頭版刊發(fā)作品的中青年畫家)。這兩家主要美術刊物的重點介紹,在全國引起重大反響,他的作品逐漸為世人所知。
88年5月馬西光先生應邀到深圳參加筆會,與時任深圳美協(xié)主席的王子武先生結識,并受邀到深圳辦展。自此90年在深圳辦展,92年定居深圳,94年至97年3年時間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日本等舉辦個展9次,2003年由于身體原因回到北京定居。已是耄耋之年的馬西光又獲得“中國蘭亭•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和由神州詩書畫報、成功美術館、成功書畫家網(wǎng)、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聯(lián)袂舉辦頒發(fā)的“2013-2014中國美術家年度人物 風云榜•終生成就獎”。
二、開拓高原題材畫作,高歌雪域不屈精神
我一直在苦思冥想,是什么讓馬西光先生在“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的苦寒之地扎下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是什么讓他在這里堅持了足足34年,是什么感動了他使其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這本來荒寒的土地上開出了如雪蓮般的藝術之花?
翻閱資料,一遍遍看他的畫作,終于在馬西光先生的文章《老馬覓途》中找到了這樣一段話,解了我心頭之惑?!扒嗪?,以它神奇的莫測;震憾心靈的魔力吸引著我,神秘的地上銀河——星宿海,深邃的地球裂痕——黃河峽谷;平靜而又變化無窮的大漠,波濤般涌向天際的山戀;雄踞的昆侖、聳立的冰峰……常使我為之沉迷、陶醉,‘神飛揚’‘思浩蕩’,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萌動。在這里我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雖然高原缺氧,特別是藝術領域中的‘缺氧’更為嚴重,但對高原的眷戀,使我堅持了下來,而且一下子就是30年?!?/font>
是的高原條件十分艱苦,艱苦到就連這里的藝術都嚴重“缺氧”, 而大漠、草原、冰川、雪峰這些物象也是前人未曾用畫筆表現(xiàn)過的,但是這就是高原之上淳樸而又不屈的精神,也是頑強樸拙、坦蕩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的河源子孫所傾倒的精神。也正是這樣的精神吸引了對藝術極度渴望的馬西光,并使之扎根于此,為浩瀚的大漠草原立傳,為巍峨的昆侖雪峰樹碑,為高原之上粗獷豪放的漢子、淳樸勤勞的姑娘畫像,為雪域圣地的牦牛、藏獒而歌,為高原之上那撼天動地的鍋莊而揮動畫筆。于是就有了《河源漢子》、《老獵人》、《高原少年》、《果洛老人》《高原之舞》這些畫家用全部心血、全部感情、全部生命去詮釋的畫作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由此我們不難想到,在青海的那30多年里,在他艱苦創(chuàng)作的那6年里近千張的畫稿中自認為滿意的只有20幅是如何得來的。想必一定是這樣, 1萬多個日日夜夜里,他踏雪披霜,沐雨櫛風,騎牦牛,住帳篷,與高原人心意相通,憂樂與共;1萬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專注創(chuàng)作,幾易其稿,搜材料,改畫稿,與高原景融為一體,癡迷其中。
若問為什么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這本來荒寒的土地上開出了如雪蓮般堅強不屈的藝術之花?因為他的生命與情感,他的藝術的根已經(jīng)深固地扎在高原上,他在那看似酷寒的土地上如雪蓮般汲取到不盡的靈感之源,創(chuàng)作出數(shù)以萬千計的優(yōu)秀之作,塑造了眾多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他的畫筆下,無論是如格桑花一樣盛開的年輕小伙兒、姑娘們,還是老阿媽、放牧漢,閉目如在眼前,揮毫呼之即出。這不僅僅是他對這些形象的熟知,更重要的是對于高原上所有物象的深入觀察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是對于人性的深入發(fā)掘和贊頌。在馬西光的高原人物畫作中,高原人所具有的那種獷放豪邁、質樸渾厚的氣質,那種充滿原始的生命活力的民族性格,是孕育自青藏高原的人文與自然條件的獨特美,是將美凝固在紙上,而又鮮活的律動。這種美就是他要通過繪畫傾訴的畫之靈魂,這種精神和氣質就是馬西光先生扎根高原30年,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并開拓出的新題材,是對雪域圣潔、淳樸、勤勞、不屈等等精神的歌頌。
三、古稀之年再變新法,滿頭白發(fā)為藝愁
按常人的思維,不惑之年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風格已蔚然成風,古稀之年若要再變新法,其困難、壓力、風險何其之大。當采訪中,談到這個問題時,馬西光先生輕吟道:“老冉冉其將至兮,但有進兮不有止?!蔽蚁雰H此一句,所謂困難、壓力、風險竟如拂面之風輕輕一語帶過,馬西光先生的這種氣魄,這種為追求藝術的精益求精而不斷追求完美,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的勁頭,至少令我汗顏。
其實對于“不惑之年再變新法”的回答,馬老先生在他的那邊文章《老馬覓途》中就已經(jīng)說的很明白?!?‘長途關山何日盡,滿頭雪絲為藝愁’。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付出的心血似雨點溶進了長江大河隨波逝去。創(chuàng)作的過程往往在痛苦中進行,美似乎在我面前稍縱即逝。一個真正的藝術工作者的悲喜,在于他所追求的目標是永遠不可企及的宇宙無邊,‘長河漫漫’、‘藝海無涯’、我時刻自勉:‘老冉冉其將至兮,但有進兮不有止’?!?/font>
是呀!藝術之道路漫漫,雖已鬢雪誓不休!
后記:馬西光先生參加“2013-2014中國美術家年度人物 ”頒獎盛典后在蘭州小住數(shù)日,也曾多次來到成功美術館。2014年1月20下午,馬西光先生將要返回北京,上午再次來到美術館,并創(chuàng)作了一幅“牦牛”速寫,中午報社、美術館領導為他踐行,我也有幸作陪,并將他送往機場。馬老先生來蘭10天,我與他多次近距離交流,聆聽指導受益匪淺,作此小文一為完成采訪任務,二為感謝馬老教誨,不成敬意!(本文作者/神州詩書畫報 成功書畫家網(wǎng)記者 馮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