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蔣水蓮) 黃土畫派每年都會開展陜北過大年采風活動,那么此次“黃土畫派第十九次陜北(過大年)采風寫生”活動中,采風團成員都有寫生么感想呢?對此,我采訪了采風團成員之一張立憲,聽聽他的藝術探尋之旅。
張立憲 ,原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研究生導師。
記者:張老師您說說您通過采風寫生您的收獲?

張立憲:無論如何他都會有一些精神的東西,有些東西雖然在一樣的場景里面,也還是有不同的映像,這就要看怎樣去挖掘,怎樣去發現。然后,回去以后再創作的過程中也有一個重新整理、重新創作的問題。
你要說我具體有什么樣的收獲,這個都不好說,因為每一次每一次的心情、印象等,到最后回去了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心理印象,他不是說這次我來參加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個印象,記憶他可能在你以后好多的作品體面都會顯現出來。你說劉老師一輩子在這里,陜北來了100多次,也一直在堅持。但是你說每一次回去他要具體畫什么,這個不一定。他是把這些積累的東西,在他的作品里面不斷的在畫,不斷地提煉出來。所以當他的創作中間有些需要的東西,他馬上就在腦子中浮現出來了。而這些東西就變成了劉老師能夠自由的創作。
其實我們后來都是學習劉老師的方法。如果你說每一次出來的目的性很強,要做些什么,那可能反倒是什么都做不成。他反倒變成了你不斷的下來,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積累,好多東西聚集到一起,他就有不斷地特點,源源不斷的特點。
記者:老師對采風寫生的感想?
張立憲:我們這個就是素材,有時候除了跟劉老師下鄉,我自己也有時候下來,主要是為了找創作的某個素材。找到以后就回去創作。像這樣的采風活動。其實這個就是自己到生活中去自己捉摸、自己去發現。如果一直在同樣的場景里,就成你眼睛里的東西了,這些也是很關鍵的。如果說你有些想要表現這些地方的意愿,那你就對某些細節,某些點,你會很仔細地去探究。這些細節、點在你看來很有創作的特點,也就是會在這一個點上就能升華出來很有意義的創作。
采訪整理編輯:汪利利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