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見景生情作詩抒情,畫家對景作畫達意。自然空間存在人情。中國的文化思想歷來同禪家、道家緊密相關。是無宗教之宗教,是一種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沒有法律的圣典,沒有固定的教義,沒有上帝和救世主,沒有具體的神。神靈自在心中,以一種自我要求的高度修養,求得內心的平和,求得自我之理解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境界。

孫忠 小橋 25×14 價格商議
從畫到詩以至傳統戲劇常常以虛空顯示深刻的思想、非凡的意境、高尚的情操。傳統的京劇中的城墻、車、轎、千軍萬馬……等等,全存在于空之中。中國畫里天、地、云、水等都是留白。這種抽象的手法在藝術結構和形式上運用(空虛與空間),生動、深刻、意境高遠。這些無不體現禪的意念:空間雖然是空的,但絕非一無所有,一切生命都是由“空”而來。
南宋畫家馬遠充分體現了禪的意念。馬遠山水技法,以雄奇簡練見長,意趣有余,“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而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有法之極,而后可至無法之妙,悉由精能,造于簡略,其神妙于此可見。”人稱馬遠是“馬一角”,“邊角之景”,“一角”正是馬遠之精妙所在,小景亦可觀大,言有盡而意無窮。“一角”正是禪的精神。

孫忠 看溪水 25×14 價格商議
禪者不喜歡表面生活的錯綜復雜,而是吾心與自然合一,透過心境感覺于物象之中,物象就會成為某種心境的表現。
莊子曰:“泰出有無”,這個“無”即“虛空”。道在虛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虛其心,可與自然萬物合為一體。虛其心的境界也是寂靜的。
一種思想,一種感覺,一種觀念,一種修養……畫境……禪意……寂寥鬧市……寂寥人海……何求……何解……在這繁華喧囂的鬧市,在這熙熙攘攘的人海,我卻感到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