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馮宜玉
中國畫是中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具體文化樣式之一,因而研究中國畫的存在和發展,便可以找到中國文化的存在及演化的軌跡。作為一個當代畫家,在如何繼承傳統中創新并體現個人的繪畫風格,使自己的畫作滿足時代審美語境的要求,這是孟微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從這個角度說,孟微冬近四十年的繪畫人生和心歷路程是對傳統繪畫藝術和現代文化語言環境的較量與融合。近日孟微冬老師做客成功美術館,記者帶你走近孟微冬和他的花鳥山水世界。

孟微冬老師參觀成功美術館
記者:孟老師,您的花鳥畫在立足傳統的同時對現代生活又有關照,尤其是構圖上更具時代特點。您能具體談談在您的畫中對于傳統和創新的態度嗎?
孟微冬:我們當代的畫家立足于當代的文化語言環境中,要進行中國畫的創作,首先要把握的一點是立足傳統,學習傳統。這是基礎也是根本。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傳統的技法,理解了中國文化賦予中國畫的內涵和意義,我們才能為現代的文化環境中畫出自己的個性,打好基礎。
我提倡,用傳統的筆墨手法,探索現代繪畫的新途徑。畫家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須要有自己獨到東西。在這個方面中國繪畫史上的許多大家都是這樣,比如傅抱石、李可染這些大師,他們都是在探索別人沒有涉及過的題材或者筆墨中,畫出自己的風格的。我的“園林式花鳥”也還處在嘗試階段,這是對我前面提到的“用傳統的筆墨手法,探索現代繪畫的新途徑”這一觀點的實踐。
記者:寫意是一個常解常新的命題,在您的大量的創作中,都突出了“寫意”為出發點的表現。與大寫意的隨意揮灑相比,您認為您以小寫意入畫的特點是什么?
孟微冬:前面提到我的花鳥畫是“園林式的花鳥畫”,而且是以小寫意入畫的。由于在構圖上更加滿,又不能像大寫意那樣隨意揮灑,更不能是工筆的細雕慢琢,畫面要求不油滑、不呆板,所以難度上更大,要花更多的功夫去琢磨。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的寫意花鳥更多的是在大開大合,雜而不亂的畫面中表現無限的生機,表現自然的花鳥世界。在蒼茫的林海中,迷蒙的花叢中,透出幾塊亮點有頑皮的小鳥跳躍,給人以追求生命的快樂,熱愛生活的感覺。

孟微冬老師接受本網記者采訪
記者:您覺得作為中國畫的的大系,“山水畫”除了在題材上,有別于人物、花鳥畫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孟微冬:整個的中國畫史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傳承的,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更具體的體現。在最初中國畫出現時,是沒有分科的,不管是花鳥、山水還是人物都統稱中國畫。山水畫作為中國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魏晉開始出現,到了唐朝,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南派以被評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著名詩人王維為濫觴。
直到近代,山水畫在經歷了明清的形式主義套路之后,又重新發展,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作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尤其是關山月和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
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 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文化的圖像、人的性情。(校對:金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