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黃苗子:《天書》的主人韓美林

   2011-12-19 17:03:00   瀏覽數(shù):
黃苗子:《天書》的主人韓美林
  黃苗子
  今天是召開“甲子行旅——韓美林(微博)新作觀摩及研討會”的日子,也是他73歲生日,我還在醫(yī)院,無法參加盛典,只好書面遙祝。
  我和美林是幾十年的朋友了,見面卻不多,但彼此都關心惦記,特別是近幾年,因為身體原因,我對他只能算是神交,他不斷取得的成就、他工作時的神氣,卻常常占據(jù)在我的心目中。
  作為一個藝術家,美林有豐富天分的。天分是什么?我以為,就是對美的超人敏感,對藝術、對人生執(zhí)著的愛。張大千說過:“一個畫家三分靠天分,七分靠功力。”因此,僅有天分還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所謂“七分功力”,其實就來自于勤奮,沒有勤奮,就不可能磨礪出功力,天分就無從表現(xiàn)。韓美林對各個藝術領域都很用心,凡看到、想到一個藝術問題,就一追到底,白天想,晚上想,飛機上想,連躺在病床上腦子也不停。我親眼見過,在他書房里貼著大大小小的紙條,這些紙條上就記著他的問題和思考。當他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時,更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不管是大雕塑還是一個小陶器,反復考慮它的造型,如何才達到他意愿中的美。
  美林是性情中人,他的生活里、創(chuàng)作中充滿了熱情。他對人熱情,愛憎分明,是朋友,有空就會想起你,就想畫幅畫送給你,不用求。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同樣充滿著熱情、感情,他的作品和他的人品是統(tǒng)一的,喜怒哀樂分明。
  美林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下過很大的工夫,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古人傳統(tǒng),他都認真地吸收,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但是,了解傳統(tǒng)再深入,如果食古不化,也只能亦步亦趨。美林學習傳統(tǒng)卻善于變化,去粗取精,把看到的東西(不管是古人的、民間的、外來的,還是現(xiàn)實中的),都經(jīng)過頭腦加工成為自己的藝術,例如他畫的馬、用銀線條在黑紙上勾出的人體,都是他自己十分“現(xiàn)代”而又是從傳統(tǒng)中來創(chuàng)作。
  美林的天分、勤奮和他對傳統(tǒng)的繼承、出新,在他近年的大作《天書》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在這里只膚淺地談一下《天書》。
  美林在藝術上是個多面手,書法、雕塑、繪畫、陶瓷、工藝……無不精通。美林的行楷是從顏魯公入門的,統(tǒng)一于他自己的藝術風格——氣勢磅礴,不受拘束。有時在題款中夾雜個把篆書,或他自己慣用的風格,例如人字寫作“
  ”,這更顯出美林的個性。“約定俗成”是漢字構成的傳統(tǒng)規(guī)律之一,意思是多看了,就會被大家承認了。藝術創(chuàng)作是要有這種勇氣,做第一個嘗試的人,最終被人們接受——“約定俗成”。我從他的作品上,看出他對古文字是用過功的,在他的書房中,《說文解字》、《說文古籀補》、《六書通》……充斥書架。他似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不同的文字風格(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政治、文化各自獨立,字形字義各有不同,百花齊放,那就是在現(xiàn)存的金石文物上看到文字,稱為“籀文”),以及甲骨文(殷周時代遺存在占卜用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的質樸奇詭感興趣。但我沒想到他居然對這些古文字竟如此癡迷。
  人類有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表征。公元前八千多年人類就有巖畫、刻符出現(xiàn);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chuàng)造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文字,就是蘇美爾人于公元前3500年前創(chuàng)造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創(chuàng)造的文字最初也是象形文字。這些代表人類早期文明的象形和表意文字,在初世紀都先后湮滅了,直到19世紀才有古文字考古學者進行釋讀,使早期人類文化的光輝得以認識。
  在中國,商周時代的甲骨文是漢字的祖先,也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它的出現(xiàn)晚于蘇美爾和古埃及文字,比蘇美爾楔形文字晚大約兩千年,但三千多年來,經(jīng)過不斷的演化而成為后來的漢字,這種表意文字,始終在世界上保持了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風采。
  漢字不滅,在于它隨著時代不斷地進化。古老的漢字(甲骨文、籀文,還有更早的陶文)有很多已經(jīng)不為現(xiàn)代人所認識,現(xiàn)代人所認識的漢字是今天的方塊字。秦代的小篆,秦以前的籀文或者稱“金文”、“大篆”,除了少數(shù)從事古文字、書法研究的行家以外,幾乎沒幾個人認識了,如古埃及、蘇美爾文字一樣,變?yōu)椤八牢淖帧薄?/DIV>
  盡管漢代有許慎和他的《說文》,宋以降也有學者用功研究整理金石文字,但中國幅員之大、歷時之長,這種收集考訂工作之難,可以想象。直到清代,在乾嘉學者對我國經(jīng)學、史學方面的辛勤發(fā)掘過程中,使這些“古文字”才被重視起來。這些專家,如清代的段玉裁、翁方綱,王懿榮、劉鶚,近代的羅振玉等,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出版了收集到的金石、甲骨文字書籍,也做了些釋讀考訂,但還有大量的文字無法確定其涵義。這批文字還是放在我們面前的有待解決的文化遺產。
  可是,韓美林對這些“死文字”研讀后另辟蹊徑,他一馬當先從這個領域中的另一角度看出它另一種非凡寶貴的功能,于是,他的他《天書》問世了。《天書》就是美林發(fā)現(xiàn)了古文字中蘊含了非凡的造型美,并通過他——一個現(xiàn)代藝術家的選擇,而產生出的書法美的創(chuàng)作。
  孔夫子曾對他的弟子說:“我告訴你們一個角落是什么樣的,你們如果說不出其他三個旮旯是什么樣,我就沒法再教你們了。”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見《論語 述而》)這種悟性當然包涵在藝術家的天分之中,但不是任何從事藝術的人都具有的。
  文字的誕生一般是從象形開始的,蘇美爾、古埃及如此,中國也是如此,所以古文字包涵繪畫。但簡單的繪畫不能表達復雜的人類生活,所以才逐漸出現(xiàn)了表意、表音等方法充實文字。美林的《天書》就是從象形這個角度得到啟示的。美林不喜歡古文字中秦始皇頒布的小篆,確實,那規(guī)格化了的、平直呆板的篆書,缺乏生氣,不像籀篆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政令獨立、百家爭鳴的各國各自流行的。這些文字是在甲骨文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書法,造型活潑,不帶拘束,造型的力量強。雖有許多不為人識,但結構上形體上富有活力,看出了古人創(chuàng)造文字,富有藝術的魅力。《天書》文字許多來源于籀文。
  傳說三只眼的圣人倉頡造了字。實際上,文字是應人類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產生,并上升為一種藝術性很強的交流手段。而韓美林“大膽”造“天書”,也造出了個“現(xiàn)代倉頡”。美林寫“天書”,我看到都嚇一跳,看他趴在地板上寫——要知道,他可是一個帶病干活的人,有條件他在書房里寫,有時他躲在一個角落里也能寫。
  我翻“天書”,首先感到那是美林自己與自己心靈的對話,他對藝術的看法和思考都溶化在字里頭了,他的勤奮和對藝術的領會也溶化在里面。他把甲骨文、金文、籀文、鳥篆、巖畫……各種各樣的都“吃”進去,再“變”出來,創(chuàng)造出他自己領會的最美的造型。造一個字容易,造一部如此厚重四萬多字的“天書”就不是簡單的玩意兒了。
  我感覺,他造出來的“字”非常美,又像古文字,又像裝飾性書法;字里有畫,畫又是字,各種裝飾性極強的造型,怎么想就怎么寫;是他的創(chuàng)造,但又是又根據(jù)的。自由,但不能沒有規(guī)律,只有掌握了規(guī)律,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美林根據(jù)一個舊的規(guī)律,如書法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型藝術。他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對方塊字他有一種美的感受,但時代變了,國家在進步,任何中國人都離不開的實用性很強的方塊字,好像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他就非要改一改,使方塊字可以更美,他就把方塊字和裝飾藝術結合起來,告訴我們“古為今用”的門徑。但這不是件容易事,有想法,還要有膽量,像我這個九十多歲的老頭,就不敢想。
  白石老人題畫:“不似之似,似之。”意思是藝術不要追求外形之“似”,應當超出這個“似”,才是真正的“似”。
  細品過他的“天書”以后,我寫過一首詩:
  倉頡造字鬼夜哭,美林天書神靈服。
  不似之似美之美,人間能得幾回讀?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將花府上宴樂比作仙樂。我覺得美林的“天書”也是“人間能得幾回讀”。由此,我又想到,書法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藝術,依現(xiàn)在的各種條件,能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天書”呢?比如,把它放大印在窗簾上,把它漆在桌面上,把它刻在瓷瓶、茶具上,染在服裝布料上……總之,讓它進一步美化人們的生活。或許美林已經(jīng)在這樣做了。孔夫子“舉一隅”,還要等待“三隅反”嗎?
  概括地說,美林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是勤奮用功的總結。美林的作品,是他熱情和對藝術熱愛的化身,是他把藝術和精神合一的化身。我很高興,這個時代有這么一位有天分又刻苦用功的藝術家,還是我的好朋友,他的成就,是值得我老頭學習的。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