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水墨遇見當代藝術
一道白紙做的大門。
上面不成比例地寫著幾個細小的字:杭州跨年展·醒墨。
一群藝術家和詩人們破 “門”而入,彰示著,這是場“很當代”的展覽。
在這場展覽中,張浩、王天德、花俊、管懷賓、黃駿和王冬齡,六位藝術家,將連續舉辦獨立個展,時間跨度超過6個月。
昨日下午,這個名為《杭州跨年展·醒墨》的展覽在延安南路三尚當代美術館開幕。中國當代藝術的最重要推手張頌仁作為學術主持之一,也來了。
酒需要醒,墨也用醒嗎?
“醒墨”展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水墨。
張浩的作品簡單到像是漢字的筆畫,王天德的西湖是用香燒出來而不是畫的,花俊在墻上用膠水和黃沙寫下一個巨大的英語單詞“REGARD”,意為“看待”,而他的個展主題是“垃圾”; 管懷賓將繪畫與中國園林結合創作出的展覽是一個整體的作品,黃俊的繪畫使用的超濃墨濃到可以用來糊墻。以草書聞名的王冬齡這次展出的主要是繪畫作品……
為了做這樣一場傳統水墨與當代藝術碰撞的展覽,策展人、三尚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陳子勁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籌劃。他這樣詮釋: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世界。這個持續半年的展覽,就是要讓大家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靜下心來看看,現代的藝術家如何用傳統的工具來表現現代生活。
墨,當然是不用醒的?!靶选?,是一個態度,讓人們能夠慢下來,安靜下來。
王冬齡用行草抄寫了一首18頁的現代詩
確切地說,昨天的開幕式只是一個“展前展”。
有已完成的作品,還有展覽方案計劃——從中可以窺見到一些藝術家創作的端倪。
最吸引視線的,莫過于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的用行草抄寫的一首18頁詩歌,李亞偉的《中文系》。
雪白的墻與18頁黃色信箋涇渭分明,蠶豆大小的文字和碩大的空間形成鮮明對照。詩的落款處顯示著,這是幾天前王冬齡在去歐洲前,徹夜寫就的。
更大的意思在于,這昭示此次展覽的:詩與書畫藝術的對話。
陳子勁說,詩人與藝術家的對話是本次展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書法書寫傳統詩歌司空見慣,但這一傳統在當下已經被打破。所以,書寫當代詩歌就有了另一層意義。而王冬齡又正是從傳統書法向當代書法過渡的重要人物之一。
可以隨便說“看不懂”
但看了之后可能會懂
當代藝術面對的最有代表性的聲音是:看不懂。
在“醒墨”展,你可能還是會看到“看不懂”的作品。
不過這回,“醒墨”展的藝術家們歡迎所有的關注說“看不懂”的人們,并且要讓他們一起來參與活動,聽聽講座——沒準聽完,就看懂了。
從展覽開幕到農歷新年之前,《醒墨》將陸續推出平安夜現代書法創作、當代詩歌春聯創作等活動,而在新年結束到3月第一個藝術家個展開幕期間,也將會有當代詩歌朗誦會、傳統評書表演、水墨講座等一系列活動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