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閻復、家之巽、張楧、牟應龍、方回、杜道堅 元《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 紙本手卷 畫心:31×831.5cm 跋:31×30cm 著錄:明顧復編著《平生壯觀》。備注:1、毛順甫題跋。2、蔡乃煌舊藏。估價待詢。
1 國寶級書法史詩巨制元《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
這件自美國回流的閻復《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長達8米,是目前所知元代最早的隸書。本幅出自清末民初上海道臺蔡乃煌舊藏,在明末清初江南名家所著的《平生壯觀》中即有著錄,它的面世不僅是古代書法的重要發現,更為研究元代詩歌和古代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證。閻復《崇真萬壽宮瑞鶴詩唱和卷》成書于1297-1299年間,卷上有元初家之巽、張楧、牟應龍、方回、杜道堅5人應和,此5人皆為由宋入元之名士。除方回和張楧外,其他人物均未見墨跡遺世,堪稱存世孤本。
2 榮寶齋舊藏鄭板橋巨幅精品《竹石圖》
這件鄭板橋《竹石圖》無論身份、尺幅均是絕無僅有。《竹石圖》將近17平方尺,包含國內外出版著錄20余次,可說是將所有鄭板橋相關出版一網打盡。本幅系“民間小故宮”之稱的榮寶齋舊藏珍品,早在1986年,跟隨榮寶齋精選的幾十件書畫文玩精品遠赴日本,參加與西武百貨共同主辦的“榮寶齋秘藏美術品展”。該展覽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中國交流協會等共同組辦,對中日文化交流產生深刻影響。卞孝萱、周積寅、黨明放等鄭板橋研究權威專家都曾對此作給予肯定。《竹石圖》創作于1763年2月,乃鄭板橋為世交老友碧岑先生揮毫而作,竹有凌霄之氣,石有擎天之勢。
3 北京故宮(微博)舊藏唐伯虎行書《自書詩卷》
唐寅是婦孺皆知的明代著名畫家和才子,流傳的書畫作品歷來為世所重,然贗品極多,真跡又大部分進入公家博物館,故流傳于社會的真品甚為罕見,可謂鳳毛麟角。“吳門畫派”專場領銜唐寅《自書詩卷》曾幾度出版,早在民國年間就由作品收藏者、漢軍正藍旗趙爾莘在所刊《五朝墨跡》中作為單行本出版;“文革”期間此卷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全國文博單位書畫巡回鑒定時,經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久庵、楊仁愷等5位專家一致認可,并選定出版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一冊故宮博物院藏品部分;80年代后期作品退回原主,2000年長虹出版社又將其出版在由徐邦達等專家做顧問的《中國行書觀止》一書中。
4 周叔弢舊藏石濤名作《剩水殘山》
眾所周知,張大千酷嗜“石濤”,收藏石濤占其總量的1/5。周叔弢舊藏石濤《剩水殘山》由1943年的張大千《大風堂書畫錄》等多重著錄,張大千題簽條,這對古今師徒、隔代知己,綜而合之,堪稱絕響。此畫歷經名家收藏,首被清代大收藏家尹簡堂收藏,尹氏為“察四山館”主人,曾跟隨曾國荃攻克南京,之后在南京搜羅了大量的名人字畫。入民國,即為張大千所藏。大千受恩師李瑞清影響,酷愛石濤,所鈐“大千居士供養百石之印”,亦為其常用印。又有著名鑒藏家周叔弢遞藏。周叔弢為民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工業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家藏豐厚。
5 黃道周最精草書立軸《草書五言詩》
黃道周乃明朝第一飽學之士,乾隆贊其“不愧天下第一完人”。又因其視書法為“第七八乘事”,多為即興而作而非應制,保留下來的墨跡不多,黃道周書法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便超過王鐸與倪元璐同為晚明書法最高價位。如今王鐸書法已如日中天,黃氏作品卻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黃道周《草書五言詩》軸的行草書如其為人,有一種凜然正氣,肅穆之感。他雖然勤習二王為主的晉人之法,但一反元明以來的柔弱之風,以剛健的筆鋒與方整的體勢來表達自己的書法追求。其草書波磔較多,體現出一種雄健的力量感。本幅并經高士奇、吳云遞藏,一展黃氏書法離奇絕妙的豐姿。
6 王世杰舊藏王鐸第一長卷《草書唐詩》
本幅乃王世杰舊藏海外回流瑰寶。王氏歷任民國教育、宣傳、外交部長,家藏甚豐。曾想方設法,從日本東京大火后,搶救購回蘇東坡《黃州寒食帖》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對文物珍護有加。一般王鐸手卷,多一丈為幅,此卷《草書唐詩》丈八之幅,堪稱巨制,而且歷經戰亂還能保存如此完美,流傳至今,誠屬難能可貴。本幅并經萬承紫、魏耆、宗源翰遞藏,可謂系出名門。萬承紫乃著名書畫收藏家,周恩來外曾祖父。魏耆乃清代大思想家魏源之子。王鐸書法變幻萬千,將“漲墨法”發揮到極致,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熠熠生輝的足跡。
7 李可染晚年山水代表作《山嵐松云》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山水大師李可染意識到,社會改革的外部環境正在融入一個開放的宇宙,而自己內部的精神世界也正在走向創新的自由。在他生命的最后極限里,第二次自我超越,第二次變法,連續推出一系列山水畫曠世杰作,在20世紀中國現代畫史上,立起一座跨世紀豐碑。1979年創作的這件《山嵐松云》奇崛壯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第二次超越的又一峰。本幅峰巒雄奇,氣象萬千,筆墨氣度不凡。具有良好的收藏和拍賣紀錄:此作出自香港著名實業家、和記行董事長李永森先生舊藏,并在香港佳士得2000年秋季近現代書畫專場“李永森藏品專拍”中高價拍出。
8 徐悲鴻抗戰時期代表作《柳蔭三駿》
本幅《柳蔭三駿》創作于1944年。這年的作品相對1943年數量銳減,而質量極高,充滿對生命最真摯的感悟,著名的《巴人汲水》圖即創作于這個時期。《柳蔭三駿》以悲鴻筆下最經典的畫面“駿馬”為題,描述了一派風和氣象:微風拂柳,綠草青青,郊外曠野,三匹駿馬相互對應,意態叢生。較遠一匹瘦馬緩行坡上,昂首凝望;較近的兩匹駿馬,一匹伏首覓食、另一匹昂首嘶鳴,與遠方的瘦馬遙相呼應。本幅曾為“養和堂”主、臺灣著名實業家張添根舊藏。早在1987年便參加日本出光美術館“養和堂珍藏中國近代書畫與清朝陶瓷展”,殊為難得。
9 文化史奇景弘一長卷《楷書“安本分學吃虧”》
本幅乃弘一為蔣國榜書“家訓”,集合近30位文化名人的題跋和簽名于一卷,其中馬一浮、弘一法師三大弟子劉質平、豐子愷、夏丏尊題跋集合于一卷,并有早年出版著錄,無論對于蔣家家族史,還是文化史都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填補一段史料空白。蔣家在清代咸豐、 同治年間為南京一帶屈指可數的富豪,在當地民間俗稱為“蔣半城”。此家訓即是弘一應蔣國榜父親蔣厚民之請而書。“安本分學吃虧”六字“斜劃緊接,平劃寬結”,浩然正氣一覽無余。內文小楷同取北魏《張猛龍碑》筆意,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線條渾厚,用墨滋潤,結構精絕,是弘一未出家以前相當罕見的墨跡。
10 啟功最長手卷《臨董其昌〈草書琵琶行〉》
啟功的書法巨制《草書琵琶行》是其依照著名文史專家王伯祥的舊藏神州國光社影印本《董其昌草書琵琶行》,摹寫的一本長達19米的書法手卷,此手卷是目前市場上啟功最長的手卷。啟功是當代文人書風的代表人物,曾榮獲“中國書法藝術終身成就獎”。他書法既傳承董其昌文人“書卷氣”一脈,卻又典雅挺拔,秀而不俗,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被書畫界奉為“啟體”。《草書琵琶行》長卷可謂深得董氏“淡意”、“士氣”之風,并上追唐人書法,筆墨精到,既平白卻不失雅趣,是啟功先生難得的精品巨制,今年已先后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以單行本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