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造型
——記水墨人物寫生隨感之一
“畫畫主要是考慮如何造型。當你面對模特或創作對象時,如何對他進行結構的研究與筆墨設計,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處理,一切都是圍繞著造型展開的。我們說的造型不是這個‘形’,而是藝術的造型,是形而上的造型……”這是導師劉大為和任惠中老師、富中奇老師在教學上始終貫穿的教學理念。這也是我通過學習對繪畫藝術理解的一部分。 畫畫離不開藝術造型,藝術造型是畫家為了實現藝術的表達進行的主動造型或意象造型。比如寫生,面對模特首先要仔細觀察,先感知它,然后通過分析理解,尋找出模特的特征,發現他的與眾不同,找出他自身的不對稱等等,這是經過大腦去粗取精、組織出來的一個清晰的藝術形象,而不是照搬對象的形象。然后用筆、施墨、整合,因勢利導地從‘外’到‘內’寫出模特的形和神,畫出味道來。主動造型是很具體的,有很深內容的。中國畫自身固有的元素造就了中國繪畫的形式是表現主義。中國的繪畫和中國哲學的思變、陰陽學說一脈相承。主動造型或意象造型是中國畫的根,造型的意化、夸張的手法,具體到繪畫中就是針對對象的特征,或縮小或放大、或虛或實、或長或短、或上或下,等等,完全由畫家任意而為,任其發揮這種機制,在常態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求和諧。
繪畫是圍繞著造型展開的,造型與節奏密不可分,而對模特或創作對象,畫家要掌握好造型,就要主動認識和理解,全面布局,設計好筆墨。如用筆的長短、粗細,墨的干濕、濃淡、虛實等等,以這種畫面特有的節奏,實現內容與造型的完美結合。沒有節奏就沒有藝術。
繪畫是圍繞著造型展開的,造型的過程要造勢。畫面上的勢就是構架矛盾和解決矛盾,造成畫面既對立又統一、具有藝術魅力的美感。藝術就是制造矛盾解決矛盾,解決得好、解決得巧妙、解決得出人意料就是藝術、就是精品。一幅好的繪畫作品,畫面上的勢必定處理得恰到好處,有黑就有白,有喜即有悲,有起必有落,這是藝術規律。節奏有快慢、勢有大小。
繪畫是圍繞著造型展開的,造型離不開結構,結構是繪畫的骨架。畫家在創作時必須對結構有充分的認識、理解和掌控能力。結構有意象結構和具象結構兩個方面,意象結構是畫家藝術處理的畫面結構,具象結構是本身的畫面結構。不管是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都存在對物體結構的認識和畫面結構的把握,只要把關鍵的結構搞清楚、畫得準、卡住重點后,任你怎么用筆、施墨、夸張造型,形都跑不掉。
筆墨自身也存在著結構和構成。用筆用墨的疏密、干濕、濃淡、皴擦、點染,筆意的順勢、往返和輾轉無一不存在結構。傳統性的筆墨、書寫性的筆墨和夸張性的筆墨都是筆墨的構成。
造型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藝術是有標準的,畫面的統一、視覺的舒服,觀眾通過讀畫,能喚起心中的共鳴,是繪畫藝術魅力的所在。造型是畫家終身研究的課題,作為一個畫家,要充分認識、理解造型的重要性。認識了未必能夠理解,理解了未必能馬上駕馭。畫家要眼高手低才能跟得上,只有認識了、理解了才有可能駕馭它,但不認識、不理解則永遠不能駕馭。要想真正能駕馭得了,能駕馭得好,這就要求畫家不但要多讀古今中外繪畫理論和作品,也要博覽文學、文藝理論以及哲學等其他學科的書籍,全方位地提高自身修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藝術是貫通的,繪畫最終是畫家在畫他的修養,以畫抒情,物我交融。